正文 第1章(1 / 3)

年幼的現代大氣是什麼樣

地球大氣最初是什麼情況,科學家們絞盡腦汁,也說得不大有把握。想象中,地球和太陽同時形成。考慮重力的作用,離太陽遠的行星由輕物質組成,離太陽近的行星由重物質組成。與各行星物質比較,可以估計最初地球大氣成分應有大量的甲烷、氨氣,也有一些氫和氦,而惰性氣體氖、氬、氪、氙的含量遠比宇宙空間中少。

地球大氣的演化,大體上說經曆了四代:原始大氣、還原大氣、氧化大氣和現代的氮氧大氣。原始大氣是從太陽脫胎而來的。地球初期的溫度高達5000~8000開氏度,較輕的氣體可能完全逸出,或者說地球有一段時間是沒有大氣的。在地球形成的最初10億年裏(即46億年~36億年之前),地球的原始大氣,甲烷、氨、氫、氦完成了使命,於是便在地球蕩然無存了。

地球的第二代大氣是還原大氣,它比原始大氣增添的成分主要來自地球本身的揮發物質。最初地殼較薄,火山岩漿活動頻繁,伴以溫泉、間歇泉和噴氣孔。自36億年前第一次火山活動期以後,地球大氣中就有水汽了,但這一代大氣缺氧,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和氨。

大量證據表明,距今36億年~距今19億年間,地球大氣中是沒有氧氣的。生命大約在31億年前出現。從而生物演化來看,原始有機分子出現以前的生物演化和生命起源過程,隻能在沒有自由氧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因為基礎生命的化學演化過程,全都是還原過程,自由氧對原始生命是致命的。20億年前的岩層,碳酸岩很少,沉積的碳主要為石墨,許多極易氧化的礦物也沒被氧化,這一切正說明那時的環境缺氧。一些含鐵礦物的岩層,缺氧時形成的富鐵層、有氧時形成的氧化鐵層,輪番出現,成為多層次的夾層,說明地球大氣曾交替出現過有氧期和缺氧期。

還原大氣出現十多億年後,地球上已經開始奏響了生命的樂章,大氣成分中增加了氧氣,新一代大氣就要產生了。

第三代大氣是氧化大氣。如果從氧氣出現開始計算,可以把氧化大氣的出現推前到25億年之前。但是,氧氣的增加是極其緩慢的。倒是二氧化碳,由於海洋動物的大量繁殖,登上陸地而不斷增加,在大氣中取得優勢,10億年前曾出現二氧化碳大氣時代。

二氧化碳時代是綠色時代,地球大陸上植物茂密,森林連綿,為我們今天留下了豐富的煤炭資源。植物的光合作用大量地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二氧化碳減少,氧氣增多,終於在4億多年前形成了臭氧層,地球生命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從繁殖極盛的動植物代謝過程中排出的蛋白質分解,又不斷地產生氮氣。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在大氣中越積越多,逐漸取代 了二氧化碳的地位,成為主要成分,這樣就形成了適宜高級生命發展的第四代大氣——氮氧大氣。

現代的大氣即是氮氧大氣,大致在1億~2億年前就形成了。約在6500萬年前,大氣中的各種成分的生消達到了動態平衡。

現代地球大氣的總質量約5300萬億噸,為地球總質量的1/1200000。大氣質量的99%集中在離地麵60公裏的高度以內,75%集中在離地麵10公裏的高度以內,50%集中在離地麵55公裏的高度以內。

現代大氣成分簡單而少變化,幹潔大氣中各成分的百分比為:

成分按體積的百分比按質量的百分比

氮780875 50

氧20952310

氬0934

二氧化碳0033

氖00018

氦000052

甲烷000015

氪000011

其餘總計000010

(氫/一氧化碳/氙氣/原子氧)

這些成分的比例,在100公裏高度內都保持不變。再往上,空氣極為稀薄。100~1000公裏高度的大氣層,主要成分為原子狀態的氧,1000~2400公裏的高度上,氦占優勢,2400公裏以上氫占優勢。

除了上述氣體外,水汽在大氣中有特殊的重要性,同時也是變化最大的成分。近地麵層,空氣最幹時水汽的含量不到001%,最潮濕時水汽的含量可達4%,它是造成氣象變化的重要因素。

大氣從來不是幹潔的,尤其是在工業化以後的城市裏,大氣汙染成為嚴重問題。保障地球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二氧化碳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間的交換和動態平衡。現在,人類活動造成二氧化碳的驟然增加,也是一個嚴重問題。

地球形成以來出現過多少次滄海桑田

中國民間流傳著麻姑誇壽的故事,詩人謝靈運、杜牧、書法家顏真卿都用他們奇妙的筆描寫過她。

傳說漢桓帝時,有位名叫王方平的仙人,曾召麻姑降臨人間。

天空飄來一陣仙樂,隱隱聽到有車馬聲,不一會,麻姑出現了。她頭頂梳著高高的發髻,身上穿著素淨的織有精美紋樣的衣裳,風姿綽約如十八九歲的處女,生得驚人的漂亮。

麻姑說:“自從接納我為仙人以來,已經看到了滄海三次變為桑田。上次與諸仙相會於蓬萊,又看見海水比以往淺了一半,想來豈不是那滄海又將要變為陸地山陵麼?”

漢桓帝(公元147~167年在位)時的人就有了滄海變桑田的說法,隻是那時的人想象不出一次滄桑之變需要多少萬年,麻姑這番話,是想說明她的長壽。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她吹牛露出的破綻也太大了。造成滄海之變的大海進和退,一個周期至少也得萬年以上,三次滄桑變化至少要三四萬年,那樣遙遠的時代如果有個麻姑,充其量也隻能是個沒有飯可吃、沒有衣服可穿的野人,不可能產生出世的思想,更不可能想到修道成仙。

麻姑的故事,提出了一個氣候變遷尺度的問題。大的氣候變化都是全球性的,所以不必去問空間尺度,我們需要討論的是時間尺度。

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氣候變化周期,按比較一致的看法,衡量氣候變化的時間尺度可以采用:10的0,1,2,4,6,8次方年,即:一年、十年、百年、萬年、百萬年、億年。我國則習慣把尺度大的氣候變化稱為氣候變遷,如全球性的、時間尺度百年以上的,都稱氣候變遷。

一年的氣候變化,振動幅度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中、高緯度,一年中,最高、最低氣溫極值相差總在50℃以上。在世界許多地方,各月雨量分配也有很大差別。變化幅度雖大,但這種季節變化的規律是人們很熟悉的,而且是地球上的生物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逐步適應了的,所以不致引起災害。

十年的氣候變化,是一種大振幅的年際變化。變化振幅越大,引起的災害越大。冷、暖、旱、澇的災害,就是在這種尺度的氣候變化中發生的。這種氣候變化有區域性,如南澇北旱、北澇南旱、北方高溫、西南低溫等。

我們現在把年際氣候預測,稱為短期氣候預報,或叫長期天氣趨勢預報。

百年的氣候變化,是世紀性變化。這種變化是一係列波動長期向一個方向變化的結果,其振幅比十年的短周期變化小。這種變化能影響到動、植物群落的分布,如暖期氣候帶北移、冬小麥種植北界的推移、某些動物活動區域的擴大和縮小等。農業生產若要適應這種變化,減少災害和不浪費資源,就必須改變耕作製度。這種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隻是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不同,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也不同。

1990年11月,國家科委發布了中國第一本《氣候》藍皮書,公布了我國對今後幾十年到一百年氣候研究的成果,對我國的氣候特點、麵臨的重大災害、氣候預測結果、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氣候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對策等都作了闡述。

萬年的氣候變化,對於我們認識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十分重要。它能使環境完全改變,使森林、草原、沙漠、農田、河流、海陸改變麵貌,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

萬年以上的氣候變化,可能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留下一些印跡,如世界各大洲的許多民族,在上古傳說中都有洪水時代、大旱時代。西方的洪水時代,是諾亞方舟救了人類。中國的洪水時代,則出現了治水的英雄大禹。但是,要研究萬年氣候變化,困難在於沒有多少曆史文獻可考,更多地要借助於地下考古發掘和地質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