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滄桑巨變,最大的成果是變出了個地球人類。宇宙間,恒星之多如恒河沙,迄今隻知道太陽係裏這顆被海水包著的藍色行星上,才有幸發展出智慧生物。從生命出現到人類的發展,處處都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氣候變遷本身很複雜,而要了解的時代又是那樣遙遠,所以,認識氣候變遷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問題。

麻姑仙子吹牛說,她曾三次看到滄海變為桑田。這雖說是神話,但地球上確實有過無數次的滄桑之變。

海麵、湖麵、江麵的長期變化,都會在岸邊留下一些標記,因此可以測定出年代。決定全球大洋海麵升降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兩極陸地存儲冰雪、雨水的多少,如果極冰增厚,冰川增多,海麵就要降低;二是海水溫度的長降,整個海洋溫度升高1℃,海麵就要升高60厘米。此外,地殼變化、火山、地震、風暴潮等,也會造成局部、短時間的海麵升高。

人類出現以來的第四紀,200多萬年裏出現過好幾次冰期、間冰期,每一時期海麵高度都有大幅度的長降,科學家們對其極值作了測定,結果是:

多瑙冰期海麵比現在高130~200米

群智冰期海麵比現在高55米

西西裏間冰期海麵比現在高80~100米

民德冰期海麵比現在低約5米

荷爾斯太因間冰期海麵比現在高30~55米

裏斯冰期海麵比現在低約55米

埃米間冰期海麵比現在高3~8米

武木冰期海麵比現在低100~130米

第四紀以來,200多萬年裏,海麵的滄桑巨變就這麼多。海麵最高時,比現在高200米,也就是說,現在世界的大城市,幾乎全都在水底。海麵最低時,比現在低130米,也就是說現在世界的許多內海、海峽都露出海麵很高。上麵表中較早的多瑙、民德等冰期,水位估算值沒有後幾次準確。未來若幹萬年後會怎麼樣呢?根據最新估計,如果不算海水升溫的影響,隻是現在陸上的冰融化,就可使海麵升高60~80米。

大禹治水與後羿射日的傳說說明了什麼

公元前3000~前2200年這800年,就是傳說中的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的時代。按傳說史,這個時代幾百年間,特大的水、旱災害非常之多。

《淮南子》裏麵講,共工與顓頊爭帝,憤怒之中去觸去了那著名的神山——不周山,惹下了大禍:折了天柱,絕了地維,大地向東南傾斜了,結果,水潦塵埃往東南流動。日月星辰往西北移動,人間的災難是難以避免了。

有文獻說:共工與顓頊爭帝時,陸地隻有十分之三,水澤倒有十分之七,可見火災之大。

那個時代,黃河不是今天這個模樣,不是經過山東入海,而是在鄭州西北武陟縣大邳山下折向北流,經華北平原到天津附近入海。洪水在大平原上泛濫,麵積自然不會小了。

《孟子》曾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這就是說,帝堯的時代,發生過很大的火災,人的力量也不能戰勝草木。

大水災之後,又發生大旱災。《淮南子》說:“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幹旱嚴重到相當於十個太陽在天上烤,莊稼、草木都死了,人們隻得挨餓。

帝堯讓位給帝舜之後,又發生了大火災。鯀和禹,父子兩代人先後受命治水,付出了極大的犧牲,經過十多年,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最後終於治服了洪水。

夏代以大禹治水有功而開國,實行“家天下”,傳到第三、第四代帝仲康、帝相之時,又發生了大旱。由於幹旱,農業出了問題,政權就不穩了。

這時有個大英雄,名叫後羿,他用上帝賜給他的彤弓、素矢,嗖嗖地連發弓箭,射下了九個太陽,弄得烏鴉羽毛滿天飛,因為太陽們都是騎在烏鴉背上,在天上飛行的。幸好他身邊的人及時地拽住了他,不然的話,他會把十個太陽全都射下來,地上將會出現一片黑暗和寒冷,百姓又要遭殃了。

射落九個太陽的抗旱英雄後羿一度掌握了政權,直到帝少康之子帝杼出來結束了夏朝的這一場混亂。

上述雖是神話傳說,但曆史上發生的水旱之災卻是事實。

夏代這次幹旱的初期,發生了著名的仲康日食。“羲和緬淫,廢時亂日”,是說那世襲的、曆來負責觀測太陽、預報日食的官員羲和氏失職,沒有預報出這次日食,造成人心混亂,遭到了征誅。天文學家考證,這次日食發生在公元前2165年。這也為我們確定了夏代第一次連續多年的特大旱災的年代。

夏朝經曆八世之後,到帝孔甲時,又發生了夏代第二次連續多年的特大旱災。《史記》記載:“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叛之。”夏代氣數已盡,勉強地又傳了三世,到夏桀王時就亡國了,取代夏桀的是商湯。

為什麼絲綢之路的興衰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自漢至唐的1000多年裏,在絲綢之路上,商賈如雲,溝通著東西方的物質文明。自宋、元、明之後,這條絲綢之路便漸漸地荒廢了,至今人們還在探討著這個千古之謎。

對於當今西域各國的繁盛,古人有不少真實的記錄。

唐代高僧玄奘(公元602~664)的印度之行,親曆了我國西域、中亞和印度110國,傳聞了28國的事情。他寫的《大唐西域記》,描述了每一國的地理、氣候、物產和風俗人情。

唐僧筆下的阿耆尼國(今焉耆)、屈支國(今庫車)這些地方“氣序和暢”,就是氣候溫和舒適。那裏的著名物產,有水稻佳品粳稻。

烏铩國(今英吉沙)、去沙國(今喀什,疏勒),更是“氣序和暢,風雨順序”,氣候宜人,風調雨順,是西域的好地方。

瞿旦那國(今和田)則是“氣序和暢,飄風飛埃,國尚音樂,人好歌舞”,那裏氣候舒適,有些風沙,但堪稱沙漠綠洲。

砍句迦國(今葉城)“時多風寒”,地勢較高寒。

素葉水城(今碎葉河)和旦邏私城(今江布爾)等地“土宜糜、麥、葡萄,樹林稀疏,氣序風寒,人衣氈褐”。

千泉之所,跋祿迦國(今阿克蘇)等地方,“水土沃潤,林木扶疏,暮春之月,繁花若綺,池泉千所,故以名焉”。

自漢代以來,位於洋洋巨浸羅布泊西邊的樓蘭國,正處於絲綢之路的通道上,當年的繁華擬比中原。樓蘭早已被黃沙掩埋,羅布泊也於近代幹涸,如今那裏的千裏戈壁都渺無人煙了。

當年許多繁榮的城邦小國,都與樓蘭一樣,早已埋藏在浩瀚的流沙之下了。現在已有一些古城被探險者們發掘出來,令他們感到驚奇不已。

城邦、小國的滅亡,個別地說,有的是毀於一場戰火,有的是毀於一場天災。但是,無論是戰爭、天災、饑荒,都與氣候變遷有關。戰爭是人禍,人禍緣於物資匱乏,物資匱乏主要是因為氣候變化所致。

氣候變遷有周期性,絲綢之路也經曆了周期性的盛衰:

西漢公元前206~25氣候溫暖絲綢之路興盛

東漢~南北朝公元25~600氣候變冷絲綢之路衰落

隋唐公元600~1000氣候變暖絲綢之路興盛

南宋公元1000~1300氣候變冷絲綢之路衰落

明清公元1300~1910氣候變冷絲綢之路衰落

氣候與廢興的道理,在絲綢之路也得到證實。盡管氣候變遷不是文明盛衰的唯一,但確實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人類戰爭是因物資利益而起,人類是遂適宜氣候而趨。每當寒冷氣候到來的時期,物資就匱乏,華夏大地上人類就向南遷徙,北方民族混戰頻繁並把矛頭指向南方,絲綢之路便衰落。在氣候溫暖的時期,物資豐富起來,各民族也容易和睦相處,絲綢之路就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