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晉南渡開始,至南宋,隨著小冰河期多次出現,氣候變冷,中國的經濟中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海上絲綢之路也不斷開辟,大陸深處的絲綢之路便漸漸荒廢,再也沒有興盛起來。
為什麼近年來連年暖冬
我國北方已經連續十多年出現暖冬,人們都說,現在的冬天變得很好過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與全球變暖有關,說起來話就長了。
100多年來,全球最暖的年代是80年代。但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有一些地方20年代或40年代最暖,80年代次之;北方有一些地方和全球一樣,80年代最暖。
英國氣象局和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組,計算了19世紀中葉以來全球的氣溫變化,確認80年代是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10年,超過了40年代。1990年是最暖的一年。150年來,全球10個最暖年有7個發生在1980~1990年間,按溫度高低排列依次是:1990、1988、1987、1983、1981、1989、1980年。
進入90年代,1991年又是最暖的年份。
1992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991年下降了012℃,但到90年代中期又連年高溫。1995年又是近百年來的最暖年,1996年也是高溫年。
我們之所以能作出前麵的說明,是由於我們對近一百多年的氣候變化,有精確的科學儀器測定的數據可供研究,得出的結論比以往的時代更可靠。但由於選擇的資料有差別,統計的方法不同,分析的角度和重點不一樣,所得出的結論也難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隻能介紹一些較為普遍的認識。
要揭開這些奧秘,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人類認識溫度的曆史。
最早的溫度表,是伽利略在1611年發明的;氣壓表是托裏拆利在1643年發明的。此後,就陸續有了一些氣象觀測記錄。最早的氣象觀測網在19世紀中葉才建立,而氣象國際合作始於1873年。這時,中國上海有了法國人建立的徐家彙氣象台。確有證據地準確認識全球氣候,可以說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近100多年來冷暖變化的總趨勢是:自19世紀後期以來,全球地麵盛行溫度帶著小波動上升,在1940年前後上升到最高點,以後又開始帶著小波動下降。
北半球是陸半球,南半球是水半球,溫度變化的趨勢是有些有一樣的:主要是在偏高這一段時間裏,北半球溫度明顯高於南半球;南半球溫度變化要平緩些,波動振幅也較小,有兩個峰值分別出現在1930年前和1940年後,而北半球隻有一個明顯的峰值。
近百年的溫度變化,不同海陸環境、不同緯度,不同季節,都會有一些特點,是全球變化總趨勢所不能包含的。比如80年代全球變暖,我國升溫明顯並與全球一致的地方,主要是東北、華北、內蒙古和新疆,其餘地方升溫不明顯,長江流域甚至是下降趨勢。
近百餘年冬季溫度變化,總的情況是:19世紀後期寒冷,本世紀初轉為稍暖,20年代前後稍冷,30年代到60年代偏暖,70年代稍冷,80年代到90年代偏暖,我國北方連續出現許多暖冬。
為什麼說“大氣效應”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全球變暖這個氣候問題,在80年代成為全人類普遍關注的核心問題,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在日內瓦召開時,氣候變化問題基本上還是專家們的事。80年代以後就不同了,這個學術問題轉移到社會上,並引起許多國家政府、國際組織的關注,先後在加拿大、奧地利、荷蘭、埃及等國召開世界性的氣候變化會議,一些發達國家的領導人也紛紛對氣候變化發表言論。
1987年第42屆聯合國大會把20世紀的最後10年定為國際減災十年。1988年第43屆聯大通過《為人類現在和將來保護全球氣候》的43號決議,更是史無前例的。這一年,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這個研究氣候變化的權威機構,由30個國家的高級官員擔任委員,下設科學評價組、影響評價組、對策組,組織各國科學家開展研究工作。
1990年的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有137個國家部長參加,一些國家的政府首腦、國家元首在大會上作了演講。1992年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是一次全球首腦會議。首腦們簽署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1世紀行動綱領,會議上討論了保護物種多樣性、熱帶雨林及控製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等問題。在科學史上,沒有一個學術問題曾受到氣候環境問題這樣高度的關心與重視。今後的任務就是協調全球的行動,來挽救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大氣環境了。
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一些問題,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協調小組曾邀請瑞典王國首相顧問、著名氣候學家、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主席波林教授作過報告。這個報告,闡述了各國參加IPCC工作的幾百位科學家多年研究的成果。
波林教授指出,影響全球變暖的因素中,首先是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大氣中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氯氟烴、氧化氮和水汽等。這些氣體的明顯增加,是工業化之後近百來年發生的。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工業化之前近千年的時間裏,穩定地維持在280ppm左右,現在已大於356ppm,超過了過去12萬年的最高值(300ppm)。
甲烷主要來自農業、畜牧、林業和天然氣的利用,已經由工業化之前的08ppm,增加到了17ppm。
氯氟烴中有兩種氣體能產生溫室效應,同時破壞大氣中的臭氧。就是氟裏昂11和氟裏昂12,這兩種氣體都是人造氣體,是原來大氣中沒有的。其中,氟裏昂11由0增加到280ppm;氟裏昂12由0增加到480ppm。
大氣中的氧化氮,由280ppm增加到310ppm。
上述的數據,都是很精確的。其中,以二氧化碳對增溫的影響最大,占55%。水汽的溫室效應也很重要,但是它分布不均,變動性大,難以準確地測定它的增加。各種溫室效應氣體的壽命都很長,除甲烷外,大都有100多年。這就是說,它們在大氣中增加到工業化前的2倍之後,即使不再增加,也要再過100年,可能200年,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才能回到工業化之前的狀況。
氣象觀測記錄表明:過去的100年中,全球的平均氣溫升高了03~065℃。溫度變化本身是有波動的,但從本世紀開始,總的來說是上升趨勢。
溫度變化的地區分布,總的說是陸地比海洋升溫多,高緯度比低緯度升溫多,冬季比夏季升溫多。具體地方的溫度變化情況,有待各自去做工作。
已經研究出了一些模式,按照溫室效應氣體增加的情況來計算未來溫度變化,結果是:全球平均溫度每10年升高02~05℃,100年之後比現在升高了3~6℃,最佳估計值是4℃多一點。如不積極采取措施,後果將十分嚴重。
1992年1月在中國廣州召開的IPCC科學評價組第三次會議上,確認了以往的結論,又有一些新發現:一、人類使用煤、石油釋放的硫,在大氣中形成氣溶膠,每年達700萬噸,對大氣有冷卻作用,減少太陽輻射到達地麵的能量,北半球平均為1瓦/平方米,這相對於二氧化碳的增溫效應(2~3瓦/平方米)來說,是很重要的抵消因子;二氧化硫是大氣中引起酸雨的主要因素;全球變暖和酸雨,是大氣汙染的兩個重要問題。二、氯氟烴可以引起平流層臭氧減少,臭氧減少又減輕了它的溫室效應。三、大氣汙染、沙漠化會造成低層臭氧增加,又加重溫室效應。
IPCC的研究卓有成效,但氣候變化及各種影響因素的作用是錯綜複雜的,今後還需要做許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