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紅霞雨連連,晚起紅霞火燒天。早霞雨淋淋,晚霞曬死人。
見“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這裏火燒天、曬死人都是指天氣晴好,白天太陽光照強、溫度高。所以用火燒天、曬死人之類形容之。
早霞、晚霞無雨燒柴
根據徐光啟農政全書介紹:這早霞、晚霞主要是指久晴情況下出現的霞,這種霞與有雲情況下形成的雲霞不一樣,而是由於天氣久晴空氣中水汽含量較少,而塵埃、微粒較多,這些塵埃微粒吸收陽光中波長較短的色光如藍、靛、綠、紫等,有的這些色光因改變反射方向不為人們所看見,而紅光因其波長較長不易被塵埃微粒吸收而被其散射,這樣被散射的紅光便映紅部分天空或大部分天空。這種霞的顏色多呈乾紅色,而不是呈褐色或暗紅色。由於其水汽較少,雖有凝結核存在也不易成雲致雨。
日出枯黃無雨;水黃胖有雨。
日出黃光,明日炎炎。水黃胖,落得無床躺。
當大氣中隻含有半徑較小的微粒時(如在0.5μ以下),藍色光散射最曆害,而紅光散射最少,因此看上去紅色就顯得純,呈乾紅或桔黃色。可見日出呈桔黃色,說明當時大氣中水汽、水滴及吸濕性大粒比較少,一般天氣晴好。相反,當大氣中如有較多的水汽、水滴及吸濕性大顆粒時,因半徑較大,水滴更能夠吸收波長較長的紅光,這樣看上去日光就不會顯得很紅而呈水黃胖色,因此當日出顯水黃胖時,說明當時大氣中已有相當的水汽、水滴及吸濕性顆粒存在,天氣易於轉壞。
早日紅熱,晚日紅雨。
早日紅說明東邊的大氣層中含有較多的水汽、塵埃等雜質,雖然它們都是雲、雨生成的條件,但是它將逐漸東去,對本地無影響,所以說早日紅熱。晚日紅說明西邊的大氣中含有較多水汽、塵埃,具有一定降水條件。而且它會慢慢從西邊移來,影響本地。因此說“晚日紅雨”。當然要看其他條件是否具備,如果不具備也不一定降水。
今晚火燒雲,明天燒死人。
早晨燒雲懶出門,晚上燒雲曬死人。
早紅雨淋淋,晚紅曬脊被……
早燒莫洗衣裙,晚燒明天天晴。
早上火燒不到中,晚上火燒一場空。
早燒不起黑,晚燒曬死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
朝霞、晚霞這裏指的主要是反射霞。早晨當太陽照射在西邊的雲彩上經過雲彩的散射,使雲彩呈深紅色,這就是早霞。它說明西邊天空已經有雲存在,而早上起雲主要是由於天氣係統性原因而形成的。未來隨著天氣係統東移,本地將逐漸轉受其影響,天氣將轉陰雨。而晚霞是指夕陽斜照在東邊天空上的雲彩,使雲彩呈深紅色。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西部天空沒有雲彩,太陽才能直接照射在東邊天空,而東邊天空上的雲彩隻會隨著時間離本地愈來愈遠的,不會影響本地的,而西邊晴朗的天空也將會隨時間逐漸移來,天氣晴好。
另一方麵朝霞說明早晨天空有雲彩存在,表明天空狀態不十分穩定,隨著太陽升高,熱力作用增強,對流進一步發展,雲也會進一步發展,容易造成陰雨天氣。相反,晚上由於太陽下山,空氣層結逐漸恢複穩定,對流減弱,原來白天生成的雲彩也將歸於消散,天氣一般晴好。可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是有一定道理的。
月色胭脂紅,非雨就是風
我們現在知道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它主要是反射太陽的光線,所以月光也主要是白光,當空氣中含有半徑較大的懸浮物時,波長較短的綠、青、藍、紫先被散射掉,這樣我們所看到的月亮就主要是胭脂紅的顏色,於是便產生“月色胭脂紅”的現象。它說明大氣中已具備相當的水汽與雜質,此時,隻要再有一定外力影響就可以致雨。
日落西北滿天紅,不是雨,便是風。
當太陽快落山時,西北部天空中的雲彩被太陽照射呈現紅的彩霞。它是一種透射霞。它的出現不但說明當時大氣中的水汽、塵埃較多,而且大氣中已經有雲生成,降水可能性就更大了。我們知道地球是自西向東旋轉的,天氣係統也是自西向東運動的,這樣西北部的天氣形勢經過一段時間也就會到達或影響本地,所以就流傳著“日落西北滿天紅,不是雨,便是風”的諺語。
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
當太陽落山時,呈深紅色。這說明是大氣中含有較多的水汽和雜質,因此藍色的光被大氣散射殆盡,隻剩下波長最長的紅光,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太陽顏色呈胭脂紅。由於大氣中已經含有較多的水汽和塵埃等雜質,一般致陰雨的可能性較大些。但是,應該指出大氣中僅有較多水汽和塵埃(主要起凝結核作用),如果沒有其他條件(如係統影響、山地作用、熱力對流等)的影響是不足以形成降水的。因此“日落胭脂紅”,隻能說未來天氣陰雨可能性較大,還要參考其他條件是否已經具備,如果具備才可能講天氣將轉陰雨,否則是不可能出現“無雨便是風”的現象的。
初春氣溫忽高忽低“春捂秋凍”有道理
冬末春初,天氣乍暖還寒變化多。自1119日,北京市的氣溫一直比常年偏高,18日白天最高氣溫達到13.3℃。由於氣溫偏高,使人們感覺到春天悄悄來臨,一些年輕人換上豔麗春裝。可是到了20日後,較強暖濕氣流北上,華北大部多雲轉陰,21日,一場弱冷空氣東移,北京地區下起了零星小雨雪,連續幾天的最高氣溫降至46℃,人們又不得不穿上冬裝。常言道:“春捂秋凍”。初春時節,氣溫忽高忽低,最容易讓人著涼感冒,同時還容易引發其他疾病,所以“捂”著點沒有錯。 “春捂秋凍”是我國民間的一條保健諺語。從氣候學的觀點來分析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春與秋都是過渡季節,但兩個季節還是有差異。通常把35月稱為春季,911月稱為秋季。在溫度上,最高氣溫的平均值春季高於秋季;而平均最低氣溫秋季則高於春季。這說明了雖然春季白天的溫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的溫度還是比較低。 另外,春季的氣溫變化趨向回暖,室內溫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雖然在室外很熱,進入室內,就比較涼爽了。秋季則正好相反,是一個降溫的季節,室外溫度雖然下降了,室內溫度還比較暖和。 如果春季遇熱就脫棉衣,有可能不完全適應早、晚與室內的溫度。宜多“捂”些時候,過早地脫棉衣,對春季養生保健不利;秋季剛開始轉冷,寒冷的日子還在後麵。所以,適當地少穿點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對過好冬季也有幫助。“春捂秋凍”有一定科學道理。
夏有奇熱,冬有奇寒
“夏有奇熱,冬有奇寒”。夏秋時,當太平洋台風來襲之前多酷熱,令田間魚兒被曬死,民間視當年氣溫變幅增大,冬天有嚴寒之兆。
奇熱必有奇寒
“奇熱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之後如果持續溫暖,則一旦冷空氣南來,降溫可能劇烈、持久。放眼於更長的時間範疇,世界連續數年暖冬,就得留心終歸會來一個寒冬。
日暖夜寒,東海也幹
“日暖夜寒,東海也幹”。這主要指半個月的天氣。通常寒潮於冷空氣籠罩下,天氣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溫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
“奇寒必有奇旱”。奇寒本身就表明幹冷空氣勢力特強,大氣環流形勢有利於冷空氣繼續頻繁南下,暖濕空氣萎縮退居外海。此種局勢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遲,導致冬春連旱。曆史上不少嚴重冬春連旱年皆為前期嚴寒有關。
冷得早,回暖早
“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時段明顯提前,則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現同樣量級的嚴寒,也表明季節會相應提前,春天可能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