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雲寶塔 不久雨嘩嗶
夏季,常出現形狀象寶塔,頂部象雞冠花似的雲,它有時又象一座座石山矗立在天空,叫“寶塔雲”。如果出現在上午,說明空氣已很不穩定,到了下午,由於太陽的照曬,地麵氣溫增高,空氣對流更加旺盛,寶塔雲便很快地向上發展,變成打雷下雨的積雨雲,就造成刮風下雨天氣。但如果是由中下午熱力對流形成的寶塔雲,到傍晚因空氣對流減弱,則不易造成降雨。
雞宿遲 兆陰雨
[日期:20060310] 來源:山西省氣象局辦公室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傍晚,如果雞遲遲不願進籠,一般是天氣要轉雨的象征。雞是喜歡幹燥怕潮濕的動物。當天氣將下雨時,空氣中濕度大,溫度高、氣壓低,雞籠內更加潮濕悶熱。另外,在這種天氣條件下,昆蟲在傍晚時出來活動的也多,雞為了貪食,所以遲遲不願進籠。清晨,如雞早出籠,也同樣將是陰雨天氣的預兆。民間有“雞出籠早,當天雨就到”的說法。
天有鐵砧雲 地下雨淋淋
這種雲的頂部由冰晶構成,呈白色並發亮,常有絲一般的光澤;中部由冰晶和水滴混合組成,顏色灰白;下部全是水滴,呈灰色或黑灰色。這種雲是積雨雲的頂部。積雨雲出現時,常有陣雨、刮風和雷電現象,又名雷雨雲。積雨雲的頂部被高空風吹往的那一邊,便是雷雨移去的方向。如果雲頂發黃,雷聲沉悶,象飛機轟鳴,這種情況還可能下冰雹。
狗泡水 天將雨
炎熱的夏天,常看見狗張開嘴巴,伸出舌頭不停地喘氣。這是因為狗身上沒有汗腺,不能靠毛孔散熱,隻能靠嘴巴、舌頭散熱。但當天氣很悶熱,狗單靠嘴巴、舌散熱還不行時,就跑到水塘或小溪裏泡水,以幫助散熱。“狗泡水”表明天氣很悶熱。天氣悶熱是高溫、高濕、低氣壓造成的。這種天氣發展到一定程度,跟隨而來的就是陰雨天氣。
天上豆莢雲 地下曬煞人
莢狀高積雲,雲體扁平,邊緣截然分明,形如豆莢,群眾叫“豆莢雲”。這種雲常於下午至傍晚,在天邊出現幾片。它是在局部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的彙合處形成的,並孤立地存在,表明大氣沒有劇烈的擾動,因此天氣穩定少變,是連續晴天的預兆。如果在莢狀高積雲出現後,跟隨它的有毛玻璃雲,這時的豆莢雲,是在冷暖空氣交界麵的前方形成的,卻是陰雨天氣的預兆。
大華晴 小華雨
“華”,是圍繞在日或月周圍的美麗光環,環內圈呈淺藍色,外圈常為褐紅色。“華”是由於日或月的光線通過這些雲層中的小水滴或細小冷晶,使光發生衍射而形成的。如果“華”圈漸漸擴大,表明大氣逐漸穩定,將是維持繼續晴天的預兆。當“華”圈漸漸縮小,那是表明大氣變為不穩定,將轉陰雨天氣。
天上魚鱗斑 曬穀不用翻
[日期:20060310] 來源:山西省氣象局辦公室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魚鱗斑”,一般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出現,是由很多灰白色的小雲塊,有規律地排列而成。整個雲塊比較薄,中心稍厚,看上去中心灰暗,邊緣較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一片片魚鱗,又象房頂上的瓦片,群眾叫它“魚鱗斑”或“瓦塊雲”。這種雲多是在高氣壓控製的條件下,大氣較穩定,是在中空逆溫層下形成的雲,是晴天的預兆。
雲絞雲 雨淋淋
在同一時間內,空中存在著互相重疊高低不同的雲,雲的移動方向極不一致,同時多少伴有一些破碎雲片,互相穿行,顯得混亂。出現這種雲絞雲的混亂狀況,多是處於低氣壓的前方,空中存在著擾動氣流而成的;或者是冷暖空氣在本地交鋒而產生的。這兩種條件下,水汽充足,大氣不穩定,雲層很厚,常有積雨雲存在,會下雨,還會出現雷雨,同時伴隨有較大的風。
蜘蛛張網補網 兆天晴
蜘蛛靠張網捕蟲生活。刮風下雨天氣,往往衝壞蜘蛛網,同時空氣潮濕,蜘蛛網粘性差,往往不易捉到小蟲。所以在風雨到來之前,它便躲避到比較安全的地方。當風止雨停,天氣將要轉晴好時,才又出來補網和張網,以便捕食小蟲。因此,當看到蜘蛛補網張網活動時,則預示天氣將向晴好方麵轉換。
烏頭雲 白頭雨
“烏頭”是濃積雲的一種,“白頭”是積雨雲的一種。這兩種雲常在夏天出現。“烏頭”雲,雲底平,頂部隆起,主要是由水滴組成,雲底和雲頂顯得濃黑。“白頭”雲頂部凸起,呈白色。兩種雲比較,“烏頭”雲不如“白頭”雲發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隻刮一陣風,所以叫“烏頭風”。如果“烏頭”雲發展旺盛,變成“白頭”雲,便造成較強烈的雷雨,所以叫“白頭雨”,它還常常伴有大風。
天上趕羊 地下雨不強
“天上趕羊”是指積雲在消退過程中,被風吹散產生的白色破碎不定型的散片雲,象被趕的羊群一樣迅跑。這種現象多出現在冬春季節,由於北方冷空氣南下逼近本地,且移動速度快,風力大,降雨一掃而過,雨量不多,然後本地受冷高壓控製,天氣轉晴。
鉤鉤雲 雨淋淋
“鉤鉤雲”,一般出現在七、八千米以上的高空,雲絲向上,一端帶有小鉤。這種雲由冷晶構成,所以雲色乳白而透亮,在氣象學上叫作鉤卷雲。常出現在北方冷空氣或高空低氣壓影響之前。當出現鉤卷雲,雲量增加,雲層加厚,就預示冷空氣或高空低氣壓逼近,不久就下雨了。如果鉤卷雲逐漸消散,那是由於高空低氣壓離開本地而移去。所以又有“鉤鉤雲消散,晴天多幹旱”的諺語,預兆未來是晴天少雨。
淺談廿四節氣
節氣是華夏祖先曆經千百年用他們敏銳的洞察力,考察了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產關係而總結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在古代,節氣簡稱為氣,這個氣字實際是天氣氣候的意思。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合十二個月紀的節氣而為廿四節氣。它們的名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了便於記憶,我國人民群眾中流行著這樣一首歌,叫廿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兩暑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
最多不差一二天。
乍看廿四節氣的名目雜亂無章,其實條理分明,可以把它們概括為三類: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一年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因為是從天文角度上來劃分的,所以適用於我國全部地區。四立便不盡然。盡管也從天文上反映季節的開始,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候的季風性和大陸性都極為顯著,各地氣候懸殊,因此各地四季開始日期和其持續時間並不相同,有些地區四季分明,有些地區不甚明顯,甚至某一整個季節都不出現。例如黑龍江省璦琿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帶便沒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傳著:“六月暑天猶著棉,終年多半是寒天”。華南福州以南沒有冬季,有些地區幾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經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雲貴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無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稱。所以四立雖是從天文上劃分得來,卻有很強的地區性,它不能適應於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