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熱量狀況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它們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熱即將過去等都很確切。直接反映降水現象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雖說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也反映出溫度逐漸下降的過程,和每個節氣溫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溫度開始降低,水汽凝露較多;以後溫度下降更甚,不僅露更多,而且涼起來,但還未結冰;最後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從農業生產上看,這三個節氣的熱量意義大於它們的水分意義,具體而生動。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複蘇,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信息。
大寒宜冷不宜暖
今年1月21日是農曆“大寒”,也是24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節氣的前期是“四九”天,農曆臘月初八的臘八節也在其間,這時天氣嚴寒,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說法。大寒節氣的後期進入“五九”天,在廣東南部農事季節較早的地區,將要開始準備春耕了。
大寒宜冷不宜暖。大寒暖,則對農業生產不利,這方麵的諺語,廣東有很多,如“大寒豬屯濕,三月穀芽爛”、“大寒牛眠濕,冷到明年三月三”、“南風送大寒,正月趕狗不出門”等等,這些諺語表明,大寒節氣天氣暖濕,預示陽曆24月份的低溫陰雨嚴重,對春耕作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寒潮、寒流不是兩兄弟
寒潮是指北方的冷空氣象潮水一樣大規模地奔流過來的意思,所經之地的氣溫在24小時內猛降10度以上,同時過程最低氣溫在5度以下,寒潮一般都伴有大範圍的大風天氣,大風之後,嚴寒便接踵而至,會給漁農、交通、建築、花卉甚至人們的健康帶來危害,所以,寒潮來到之前氣象台要發出寒潮警報。如果達不到上述標準則稱之為冷空氣,隻需要發冷空氣消息提請大家注意就可以了。
寒流是指海洋裏的海水從高緯度海區向低緯度海區的大規模流動現象。寒流雖然對沿海地區的氣候有一定影響,但寒流到底不是寒潮。當寒潮或冷空氣南下時,人們會有一股股寒流入侵肌膚的感覺,大家通常把寒潮誤稱為寒流,其實是習慣性的語言錯誤。
立春節氣諺語多
新千年第一個“立春”節氣恰逢龍年除夕,由於“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表明春季從這一天開始,故自古以來,我國民間關於“立春”與天氣、農事之間關係的民諺較多。請看:
立春晴,雨水勻。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
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
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
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
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無春好種田。
……
這些是各地流傳已久的民諺,其中有些較靈驗,有的則不然,或者在甲地靈驗,但到乙地就相反,因此隻能作為參考,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已不合農時
我國古代用陰曆,陰曆有閏月,運用二十四節氣定農時,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現在通用陽曆,節氣的日期每年都在那幾個日期不變,各年相差也不過一兩天。可是氣候變化年年不同,依固定的日期耕種,就不合理了。
竺可楨先生於1931年5月9日作“親月令”的演講,他說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原產生於黃河下遊,因年代久遠,氣候變遷,不僅與其發源地現今情況不合,更不能適用於全國。他列舉自己在南京所觀測的9年物候記錄,製作新的月令,以供農業耕種參考。
為了革新,現在應進行下列兩項工作。一是以溫度和物候兩者劃分物候季。在溫帶地區,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周而複始地循環。人們為了利用自然,就以不同方法劃分四季,如天文季節、氣候季節和物候季節等。如根據物候劃分季節,則對於農業生產比較實用。因為物候現象的出現,各年遲早不同,有了當年物候現象的日期與物候指標相比較,就可以直接知道當年的季節是提前還是延遲。中國溫帶地區物候季的劃分,定為日平均溫度(以下同)3°C為春季開始,19°C為春末夏始,19°C以上為夏季,10°C以上為秋末,10°C以下為冬季。根據上述各溫度指標,以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物候指標,大都把春、夏、秋三季各分為3個季段,冬季分為2個季段,全年共分為11個季段。四季劃分的物候指標,如北京初春開始時為昆明湖解凍,北海冰融,山桃芽開放,羊胡子草發芽,其日平均溫度為3°C。初春的物候指標,各地區大都為野草發青,旱柳、垂柳、絛柳發芽,迎春花始花,榆樹始花等。仲春大都有旱柳、垂柳展葉、始花,加拿大楊始花,山桃、毛桃、李樹等始花。季春有紫荊始花,毛桃盛花,刺樹芽開放等。
二是以自然曆預測農時。我國現在所作的自然曆是把一年四季劃分為幾個物候季段,在各季段中順序排列物候現象,在自然曆中一目了然。自然曆中的植物、動物、農作物的物候期,基於各種物候現象的出現,有其順序性和相等性,知道前一種物候現象出現的日期,就可預測後一種物候現象未來出現的日期。
這樣,根據自然曆與農作物播種期間和收獲期相對應的物候指標,根據各地的自然曆,如果預報某種農作物的播種期或收獲期,隻要發現有重疊的物候現象,根據這種物候現象即可作預測。
“雨水”,降雨漸多的節氣
雨水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
雨水節氣一般在2月19日前後,這時太陽已移達黃經330度。從氣候規律上看,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濕度逐漸加大,加上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我國南方地區雨日與雨量均有明顯增加,雨水節氣算得上是名符其實了。
有關雨水的民諺不少,而且絕大多數認為雨水日有雨,天氣才算“正常”,如:
雨水雨,水就勻。
雨水晴,水不勻。
雨打雨水節,二月落不歇。
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無雨春水少。
二月二,龍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