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綢之路上的阿拉伯商人
阿拉伯人的商業活動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希羅多德、普林尼和斯特累波的記載。在他們的著作裏,曾記述了阿拉伯人的商隊如何穿越敘利亞沙漠和亞洲大陸;他們的巨大商船隊遠航中國;他們作為中間商人如何積累了大量財富;他們的貨棧裏堆滿世界各地的商品:金銀器、銅塊、錫、鐵、鉛、絲綢、蜂蜜、蠟、象牙、珊瑚、瑪瑙、珍珠、沒藥、麝香、麝貓香、樟腦、乳香、黃金……
公元初的這些記載雖然不乏溢美之詞,但說明阿拉伯半島一開始就具備了商業地理的重要性。阿拉伯商人處在這樣一種商業地理環境裏,培養出了經商的熱情和天賦。在隨後的曆史長河中,隨著伊斯蘭教的創立與盛行,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城不僅是一個宗教中心,而且還是貿易和商業的巨大中心。伊斯蘭教不但和工商業有密切聯係,而且《古蘭經》把保護、發展阿拉伯人的工商業規定為穆斯林信徒神聖的義務。因此,無論從宗教的優勢,還是從世俗的社會形態來分析,阿拉伯的穆斯林日後成為亞洲大陸絲綢之路西端的主人,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從公元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開始征服波斯帝國、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比利牛斯半島的西班牙,並不斷進攻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到公元750年阿巴斯王朝建都巴格達的時候,大食帝國已經將其領土擴展到整個阿拉伯半島,舊波斯帝國以及除小亞細亞各國以外所有原屬拜占庭帝國的亞非兩大洲領土,並且控製了紅海、波斯灣和印度,中國的海上商路和橫貫亞洲大陸從中國到君士坦丁堡的絲綢之路。大食帝國在接受波斯、敘利亞和其他東羅馬帝國亞洲領土的遺產的同時,自然也繼承了上述地區與中國密切的絲綢貿易的商業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