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西北市場流轉的商品(1 / 2)

二、臨夏回族商貿之路

在對藏區的商業貿易基地中,臨夏堪稱首屈一指。臨夏回族自治州古稱河州,地處甘肅省中部西南角,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帶,東北依托蘭州及中原農區,西南毗連廣大的青藏牧區,是漢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結合部。從宋代起,古河州的州府(今臨夏市)就以成為甘肅著名的“茶馬互市”之地,即東部農產品和西部畜牧產品的交流貿易之地。這一特殊的地理條件為居住在這裏的具有經商傳統的回商提供了用武之地,促進了這一地區現代商業貿易的繁榮。據《河州誌》載,明代時,河州南北市“四方商賈居焉”。到了清末,河州南關仍是“市麵最盛,富商大賈群居”。因此,為溝通中原農業和青藏牧區之間的貿易關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近代以來臨夏回族商人對藏區的貿易路線主要由以下四條:

甘青道北線:蘭州—民和—西寧—湟中—深入草地;

甘青道南線:河州—循化—尖紮—貴德—玉樹;

甘川道:河州—夏州—洮河—迭部—鬆潘;

甘康道:洮州—阿壩—色達—甘孜—石渠—玉樹。

為了做好與藏族的生意,臨夏商人在經商過程中學習藏語,加強與藏民之間的聯係,在藏族中樹立威信。不久,一部分臨夏商人在拉卜楞設立商號,成為當地的坐商。比較殷實有名的有:同興盛、同心馬、義興馬、世興錫、德興元,公興元、天順祥。這些商號的經理和雇傭人員都會說一口流利的藏語,與當地寺院活佛、喇嘛也有來往,關係十分融洽。有些商人還逐漸深入川北馬爾康及海南果洛、玉樹等藏區,認當地千百戶為主人家,深入到牧民氈房之間,以物易物,換取羊毛、皮張、牛羊、馬匹、野生皮、麝香、鹿茸等等。就這樣,臨夏回族的商業在與藏區的貿易中逐步得到發展。

臨夏商人在藏區銷售商品的同時,還從藏民手中收購羊毛、皮張轉銷臨夏,使臨夏的皮毛交易逐漸活躍起來,帶動了一批專營皮毛的皮毛商。從清末開始,駐天津的英國、美國、德國等國的洋行,如新泰興洋行、聚立洋行、高林洋行、怡和洋行,相繼派買辦(經濟人)來臨夏設莊,銷售洋貨,收購羊毛。這一貿易的開展,進一步帶動了臨夏羊毛商的興起。洋行經紀人來臨夏後與當地羊毛商取得聯係,議訂羊毛價格及交貨合同,委托羊毛商代理收購、承運業務。當時,承攬羊毛生意的臨夏回族商號主要有:同興店、昌新店、天慶魁等等。這些商號派人去拉卜楞等地大量收購羊毛,用牲口馱運到臨夏境內的黃河岸邊(今臨夏縣蓮花鄉),將收購的羊毛整裝於牛皮袋內,連成大筏(每筏裝4萬斤左右),雇請當地的專業筏子客(俗稱水手),從黃河經蘭州運至內蒙古包頭,交洋行過秤結賬,再由洋行裝火車運到天津。當時,臨夏的羊毛商因本錢的大小,擁有牛皮帶及其他水運設備的多少與承運羊毛的數量各有不同。例如“同興店”每年可承運40至50萬斤,較少的也能承運10餘萬斤。當時每萬斤的全程運費為1700兩銀子。承運商除開支拉卜楞至臨夏黃河的運費、黃河筏子客的工資及水上沿途稅務費用外,每4萬斤的一個大筏每次可得利2000餘兩銀子。羊毛商如此承運幾年,收益甚豐。羊毛的大批販運還給臨夏城鄉近2000戶居民提供了馱運、筏運、擇晾羊毛等生計,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