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原商路
民國時期西北有一首回族民歌這樣勸說意欲嫁人的姑娘:“你會嫁嫁上個買賣人,不會嫁嫁上個當兵的人。”這表明當時回族對商人的崇敬與對當兵人的鄙視。還有一首回族兒歌這樣唱道:“小娃娃,說實話,阿大來?念班達(班達為波斯語,即宵禮禮拜名稱);阿媽來?賣麻花;哥哥上街問鬥價,姐姐廚房正拾菜……”它反映了西北回族商人的生活,從中可以看出商業文化在回族中的濃鬱氣氛。
西北地區近代回族商業的孕育和發展相當緩慢。其大致過程是:明朝後期,居住在城鎮附近的部分回族群眾在進行農業生產的同時,開始經營飲食服務業,如商品短途販運、小型皮貨加工、牛羊屠宰、鮮貨、雜貨零售等生意。清朝初期,回族農民和居民中“腳戶”(行商)不斷增多。腳戶們曆經遠行之勞,將陝西、四川等地的茶葉及其他地區的辣椒、旱煙、調味品、紙張等販運到蘭州、臨夏、西寧等地,擴大了商品貨源,促進了市場的繁榮,並帶動了許多小商小販。清同治初年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西北回族人民因反抗清朝統治的兩次武裝起義失敗,遭到清政府的殘酷鎮壓,農業生產及商品流通受到嚴重影響,蕭條達二三十年之久。直到清末民初,隨著近代皮毛交易的興旺和發展,西北回族的商業活動又開始活躍起來。在西北回族商業開始興起的同時,山西、陝西、河南、湖北等省的客商也陸續來到西北經商。他們設立字號、成立莊口(當地商人稱之為“客貨家” “字號家”或“山陝商”),大量運銷土布、棉花、小百貨、副食品等。京染市布、洋布料子等新產品和舶來品也經客商之手,出現在西北市場。
這種形式,一方麵促進了市場的繁榮,刺激了當地回族商業,使原先經營雜貨的回族商人也開始兼營土布,並新設了許多專營百貨、布匹的零售商店;另一方麵,隨著客商的大量出現,給本錢小、信息閉塞的當地回族商人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許多西北回族商人越來越感到無力與客商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回族商人開始將經商的目標轉向氣候嚴寒、客商很少涉足的甘南及青海藏區。他們根據藏族的生活習俗和需要,將青禾(藏民做炒麵的主要原料)、鬆州大茶、布匹、裝飾品及宗教用品等,用牲口馱運到藏區,趕藏民“從拉”(藏民將擺攤設點,銷售商品的集市稱“從拉”),向藏民銷售。同時,從藏民手中收購羊毛、皮張等土特產品,販銷給內地及東部地區的商人。這樣,西北回族商人憑借自己機動靈活、吃苦耐勞的精神,找到新的經商之路,自發地開始了與藏區的貿易。
西北回族商人不僅活躍在著名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上,而且還在青藏高原開辟了三條貿易通道,成為連接青藏地區與內地的貿易商道。
其一是北麓:蘭州—民和—西寧—青海湖北—柴達木—當金山口—新疆南部—中亞各國;
其二是中路:蘭州—民和—西寧—蝗源—格爾木—唐古拉山口—西藏:
其三是南麓:臨夏—循化—貴德—果洛—玉樹—西藏。
自明清以來,這三條通道成為回商通商貿易的通道。這三條通道上許多商業城鎮,如臨夏、蘭州、民和、西寧等地,如今成為回族聚居區。這三條貿易商道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常年冰雪封地,狂風怒號,十分艱苦,而回族商人卻經常往來於這些高原商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