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西南主要商道(1 / 1)

三、西寧回族商貿之路

青海東部一帶以西寧為中心的回族商貿基地與河州的情形相類似。青海的東部是湟水河流域農業區,在曆史上與河州本為一體,並稱為“河湟地區”,而向西、向南均為藏族聚居區。由於十分接近甘肅以及與西藏、甘肅、四川的貿易路線關係,這裏尤其是西寧的商業地理位置顯得更為重要,從清代至民國時期,價值最大的皮、絨、鹿茸、麝香、黃金以及羊毛的貿易都以西寧為集散地。西寧附近的湟中、湟源等地,也是重要的商貿中心。

明末清初,隨著官營商業的衰落,民間貿易得到迅速發展,西寧城商業已相當繁盛了。梁份《秦邊紀略》記下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後他親睹的西寧衛城商業景象:“衛之輻輳殷繁,不但河西莫及,雖秦塞猶多讓焉。自漢人、土人而外,有黑番、有回回、有西夷、有黃衣僧,而番、回特眾。豈非互市之故哉?城中之牝牡驪黃,伏櫪常以萬計,四方之至、四境之牧不與焉。羽毛齒革、珠玉布帛、茗煙豆麥之屬,負提輦載,交錯於道路。”梁份遊曆過西北各地,他認為西寧商業之繁盛程度,不僅超過了當時河西的甘、涼、肅州,而且與整個隴右地區比較,也是很突出的,經商者各族之人都有,而以藏族、回族人居多。

梁份見到西寧衛城內外均有熙熙攘攘購物的人流。“而城東為最”,“回回皆擁資為商賈”。出東門,買賣之人擁擠於道,以至可以用“舉袂成雲,揮汗成雨”來形容。([清]梁份著《秦邊紀略》)在大宗的皮毛交易中,以青海各地所產的羊毛最為搶手,以“西寧毛”而名揚國內外,西寧也成為西北地區皮毛貿易的重鎮之一。另外,西寧、化隆、湟源、湟中等地的其他回族工商業者也立足於青海,麵向甘肅、寧夏、內蒙、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區,設立商行、開辦貨棧,發展其經濟實力。有些字號的資本可達百萬銀元。據河州區和青海民國23年(1934年)的統計,較大的商業資本有25家,全是回民,資本估計約1500萬元;中等商人107家,回七漢三,資本約570萬元;小商戶459家,回六漢四,資本約24.75萬元。(民族問題研究會編《回回民族問題》)由此可見,青海回族商業經濟活動發展所形成的實力以及商業經濟活動,在回族整個經濟生活中占有相當的地位。

由於西寧地區特殊的商業地理位置,河州地區曆來就是西北民族貿易最大集散地區,因而這兩地區民族貿易有很大的聯係性、互補性。內地進往青海的貿易物資要途徑甘肅(蘭州、河州等地)中轉,再至西寧、湟源等地向四方集散。高原地區盛產的畜產品、土特產品、礦產品等物資,又陸續不斷地集中於湟源、西寧一帶,再經甘肅等地運往內地。因此,青海與甘肅間的商業活動的興衰以及兩地間的商道暢阻,直接影響該地區商業經濟活動的興衰。

青海與甘肅間商貿路線主要有以下三條:

甘青主道:西寧—樂都—民和—蘭州,再往中原腹地;

甘青南道:西寧—化隆—循化—拉卜楞—河州,再往中原或四川等地;

甘青北道:西寧—大通—門源—甘州(張掖)或從門源—肅南皇城灘—永昌—涼州(武威),直通河西走廊。

在青海境內以西寧為中心輻射高原牧業區的商貿路線主要有五大支線:

1.西寧—湟源—翻日月山—環青海湖北岸(海宴)—剛察—天峻—烏蘭—進入柴達木盆地(德令哈—大柴旦—越當金山去敦煌);

2.湟源—翻日月山—走青海湖南岸(倒淌河)—恰卜恰—都蘭入柴達木盆地(格爾木—烏圖美仁—去新疆);

3.西寧—湟中—貴德—貴南—興海—果洛—玉樹進入西藏;

4.西寧—平安驛—化隆—循化—黃南地區—果洛;

5.西寧—大通—門源—祁連等海北地區。

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各地區和部落由於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曆史淵源等原因,各自都有較固定的與之通商的主要市場和商人。按現在的行政區劃,循化縣和黃南地區牧民以甘肅臨夏、拉卜楞為主;海北的祁連和門源部分地區以甘肅省張掖、永登為主;剛察、海晏牧民多至湟源、上五莊交易;玉樹地區牧民原來主要到湟源進行商品交換,清朝末年大部轉向西藏和四川打箭爐地區;果洛地近四川、甘肅,故此多與四川的鬆潘、阿壩、德格等地商人交易;同德一些部落也常與鬆潘、拉卜楞的商人往來;柴達木地區則多在湟源一帶交易。在青海農牧區交錯的一些縣城和集鎮,如貴德縣城,循化縣的積石、拉卜楞(市場規模次於湟源,原屬青海轄區,於民國16年劃歸甘肅),同仁縣的隆務、保安,大通縣的城關,門源縣的浩門、永安、皇城灘,湟中縣的魯沙爾、上五莊,祁連縣的俄博,曆史上都是牧業區少數民族與所在地(或內地)漢、回商人進行貿易的地方,和湟源一起,被稱為“西寧十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