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回族馬幫與行商路線(1 / 2)

一、西南主要商道

唐宋時期,以西南為中心的商業路線有了較大的發展,史書的記載也更加詳細和完善。這一時期各段商道主要有以下幾條:

1.原“五尺道”貫通南沼都城羊苴咩。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

石門鎮二百五十裏阿傍部落一百九十裏阿夔部落一百八十裏渝官川一百五十裏界江二百二十裏湯麻二百五十裏拓東城三百九十裏曲水二百二十裏佉龍驛六十裏雲南城八十裏白崖城八十裏龍尾城四十裏羊苴咩城。

2.從四川清溪關至羊苴咩路。據《新唐書·地理誌》:

清溪關一百一十裏達仕城一百二十裏永安城一百二十裏台登城九十十裏蘇州縣八十裏巂州二百六十裏羌浪驛百餘裏俄準添館四百三十裏河子鎮三十裏渡瀘水五百四十裏瀘州三十裏沴蕩館百餘裏羊苴咩。

3.安南至羊直嘩城路。記載較詳細的是《新唐書·地理誌》:

安南(河內) 一百餘裏峰州(越南河西) 三十裏恩樓縣四十裏忠誠州(三歧) 二百裏多利州三百裏朱貴州四百裏甘棠州四百五十裏古湧步(河口) 一百八十裏天井山(屏邊縣南部) 百餘裏湯泉州(屏邊) 五十裏祿榮州(蒙自縣南部) 十五裏龍武州八十裏儻遲頓(個舊北部) 八十裏洞澡水(建水縣東) 一百六十裏曲江一百六十裏絳縣(江川) 一百六十裏拓東城(昆明) 四百八十裏雲南城(雲南驛) 八十裏白崖城(彌渡縣境) 七十裏蒙舍城(巍山縣境) 八十裏龍尾城(下關) 三十五裏羊苴咩城(大理)。

4.滇緬印道的發展和延伸。根據《新唐書》的記載:

從大理(羊苴咩城)—永昌(保山)—渡怒江—諸葛亮城二百裏樂城七百裏悉利城一千餘裏驃國都城一千六百裏東天竺迦摩波國六百裏奔那伐檀那國四百裏中天竺國東境恒河南岸羯朱嗢羅國六百裏摩羯陀國。

另一路自諸葛亮城二百裏騰衝城百裏彌城二百裏麗水城二百裏安西城上千裏裏大秦婆羅門國三百裏東天竺北界個沒盧國一千二百裏中天竺國東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國。

5.自羊苴咩至鐵橋商路。唐貞元十年(794年)神川之役後,迪慶地區金沙江和瀾滄江的河穀地帶歸屬劍南節度統轄,從羊苴咩經劍川至鐵橋(今麗江北塔城)的商道暢通起來。宋時,由於“茶馬互市”交易的開展,這條商路又成為大理與滇西北迪慶、麗江地區,以及雲南與四川、西藏等地之間的商業交往通道。

6.自保山經瑞麗、畹町至緬甸、印度的商道。該商道從保山出發,渡怒江,經龍陵、潞西、三台山、遮放、畹町至瑞麗。然後渡瑞麗江至木姐,再由木姐經姐蘭、南坎、曼文、八莫、曼昌、多噴延至密支那。再經敦邦卡、拉瓦、夏都塞、辛隆嘎、達崩、新背洋、納特科、南亞臘、郎克魯,越那加山。又經印度的利多、迪格博伊、錫布薩加爾、納濟臘,喬爾哈特、戈拉加特、博卡薑、迪馬普爾、普裏佩馬、科希馬而至英帕爾。

進入元代,西南開始出現官方設置的“站赤”,也即驛站,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這時商道路線多為驛站,主要路線與上麵所述大體一致,故而對元明清時期的商道不再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