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回族趕馬人的生活(1 / 1)

三、回族對外貿易的主要貨物

西南回族商人與南亞及東南亞地區之間的陸路貿易始於元代,這一方麵是由於大量回族在此時期進入雲南,另一方麵則得益於元代雲南及其通向周邊國家驛站的設立。隨著元代站赤(即驛站)的設立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銅、鹽、茶三項大宗貨物運輸量的增加,進入明清時期,西南運輸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首先是銅的運輸,如清乾隆年間,每年運輸京銅600多萬斤,分6次運完,每次運100萬斤左右,需8000匹馱馬。這樣大規模的馬幫運輸,少部分是由官府調集官馬,大部分則是來自民間。東川是雲南銅的主要產地之一,當時往往有數以萬計的馱馬集中到東川礦區,編為龐大的馬幫運輸隊。

其次是鹽的運輸。清代雲南開采的鹽礦已有20餘座,主要是滇中的黑井、琅井、白井;滇西的喬後井、喇雞井、雲龍並、彌沙井;滇南的磨黑井、石膏井、益香井、按板井、磨歇井等。以這些產鹽地為中心向外地運輸,就形成一條條鹽運道,這也是古代西南最早的對外商道之一,如上麵所說的黑井、白井、磨黑並、磨歇井等,都位於我們上述貿易之路上,不少鹽井的食鹽通過馬幫遠銷到越南、老撾、緬甸以及國內西藏、四川等地。

最後是茶的運輸。清代前期,雲南的普洱茶、猛庫榮、風慶茶的年產量為10萬~12萬擔,其中80%外銷到四川、西藏、緬甸、越南、老撾、印度等地,運輸這些茶葉,大約需要5萬匹馱馬。

上述各項貨物,每年至少需要10萬匹次馱馬才能完成運輸任務。因此,雲南的馬幫不斷興起,小者十餘匹馱馬,中者百餘匹,大者數千匹,組成各種類型的馬幫運輸隊,常年往來於西南地區以及與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國之間。

作為中國西南的一個省份,雲南數百年來一直充當著中國其他地區與南亞及東南亞各國或小邦國之間的一個貿易集散地。這些商路起自昆明(雲南府)、西部的大理和騰越(今騰衝)以及南部的思茅等都市,翻山越澗,蜿蜒伸展,穿過東南亞一些最荒涼的地區,北達西藏高原,南抵緬甸和泰國那些富庶的壩子。在雲南人看來,貿易先是趨於向南方的,而由於雲南回族逐漸在這一遠途馬幫貿易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於是他們的聚居點及清真寺在雲南的許多城鎮裏也是趨於向南郊發展。到18世紀末葉,雲南回族商人馬幫的足跡已遍及自西藏邊境穿過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和老撾,直到中國南方的四川、貴州等省以及廣西的廣闊地區。回族馬幫運到泰國、緬甸、老撾、越南、印度等國的貨物,大部分是雲南或西南出產的物品,換回的也多為當地的土特產品。例如到老撾,運進去的貨物有土布、黃蠟、蠶絲、銅器、鐵鍋、緞子、氈子、鞋子和故衣(清朝末年用綢緞做的衫子馬褂,當地少數民族用來裝老用),收買的貨物有鹿茸、象牙、山貨等。冬季運往南方的貨物有布料(毛料、棉布及絲絨)、水果、堅果、地毯、銅製器皿、鹽等,返運回雲南的貨物則為棉花、玉石,有時還有糧食。無疑有許多漢族及山區各少數民族也參與了這種貿易,但有資料表明,雲南的遠途馬幫貿易最初是回族商人的特有行業。這些商道在溝通雲南與鄰近東南亞諸國聯係的同時,顯然也導致了回族定居在緬甸、泰國及老撾山區的一些個別情況的出現。在同泰國北部地區貿易的過程中,一些回族商人逐漸定居在當地,但他們大都仍繼續從事遠途馬幫貿易。19世紀中葉杜文秀起義失敗以後,又有相當數量的回族商人定居在泰國北部地區。到19世紀後期,在滇南的思茅與泰國北部之間已有了兩條主要商路。一條穿越緬甸境內,另一條通過老撾領土。經緬甸的西線從景棟進入今天泰國境內的清萊府,向西直抵夜賽。東線進入老撾的豐沙裏省,先向南穿過琅勃拉邦省,轉而向西越過湄公河,進入泰國清孔地區。盡管絲綢已成為回族商人運往泰國的主要貨物之一,但這些商路上來往運送的貨物基本上還是前麵提到的雲南與東南亞貿易內容的那些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