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回族馬幫與大理政權(1 / 2)

四、回族商幫的對外貿易

清代中期以後,尤其是近代時期,雲南各地湧現了一批回族商幫、商號和商行。在滇西方麵,騰衝的“三盛”商號久負盛名。“三盛”係明清寵、馬如灝、朱大椿合股創辦,專營花紗布匹和玉石生意,在昆明、下關、保山、四川、廣東等地都設有分號,生意十分紅火。1840~1850年,明清寵3人首倡捐修路江惠仁鐵索橋,花了數十萬兩銀子,曆時10多年才完工。明清寵當時富甲一方,被稱為“明百萬”。

楚雄的回族擅長於做黃金、布匹等生意,如馬超群,在昆明、上海、南京、天津、香港、泰國和緬甸都開有商號,資金數百萬元。錢萬一、馬鴻義、馬伯亮三兄弟等,都在泰國開有商號。

下關馬名魁曾在當地開有“福春”、“裕順”、“泰來”3個商號,後又在四川宜賓、昆明及緬甸的仰光、曼德勒等地開了13個商號,還擁有一個100多匹騾馬的馬幫,往來於雲南和緬甸之間進行貿易。此外,還開有繅絲、印染等手工業工廠及石磺礦等,產品直接銷往國外。馬名魁曾是當時滇西做對外貿易較有影響的工商大戶之一。

巍山縣回輝登商人忽德龍,在當地開辦了皮革廠,出售和加工皮革;忽亮光則是經營布匹,開鐵礦,出售鐵礦石,好幾個商號中都有他的股份。

在保山縣,馬潤五曾開有“永豐祥”商號,有資本三五萬銀洋,從事外彙和進出口生意。自備有汽車,雇傭工人,進口貨物以棉花為主。

騰衝觀音塘明紹林家創辦的“鑒記”商號主要經營進口棉花、洋紗等,在保山、下關、昆明、重慶和緬甸曼德勒等地開設有分號。

騰衝朱靜亭在緬甸密支那猛拱設有玉石加工廠,並在下關、保山、騰衝、長沙、上海、香港和緬甸設有分店,經營進出口貿易。

沙甸白亮誠在當地開辟了數千畝農場,把內地的木棉、甘蔗、蔬菜引進到當地種植,運往個舊銷售。另外,他還在西雙版納的南糯山成立了製茶廠,種荼數萬株,年產紅綠茶2萬餘斤,製成茶葉出售。並在猛海成立了紡織廠,自產自銷,出售布匹。1938年,成立了雲南思普企業局,白亮誠任經理。

在滇中、滇南方麵,原信昌、興順和是兩家比較大的商幫。原信昌商號原是通海大回村馬同惠、馬同桂、馬子厚、馬澤如等人開設和經營的,地點初在昆明,先經營遠途馬幫生意,與泰國、緬甸、越南、老撾的商業往來相當頻繁。1910年,為了發展思茅等地的生意,在墨江開設雜貨店,沿用源馨齋牌號,從昆明馱運百貨、布匹、棉紗及泰國、緬甸的商品到墨江銷售,並在墨江收購紫膠、獺貓皮、牛羊皮運銷昆明。後來,馬子厚又經營茶葉出口業務,先到江城買茶,馱入老撾銷售,並由老撾交木船運往越南銷售;為了發展業務,又在思茅成立了原信昌雜貨店,不久交給二兒子馬子明經營。馬子厚來到泰國,並在泰緬邊境的景棟、夜賽、者海等地設立了幾個運貨點。此後的原信昌即以墨江、思茅為主要基地擴大貿易經營,在思茅銷售的貨物,由昆明運到墨江後,從墨江按照需要撥到思茅來,進泰、緬的貨物再從思茅撥出去;至於泰、緬、老馱來的貨,能在思茅、墨江銷售的則酌量留下一些,多數貨由思茅、墨江轉運昆明。老撾方麵,由於其大侄子馬子厚曾去江城買茶運銷老撾並經老撾運銷越南,得知許多石屏人在江城附近的易武揉製餅茶,經老撾、越南外銷香港創出了牌子,很得利,於是由四弟到江城成立了茶廠,牌名敬昌茶號,揉製七子餅茶,馱入老撾轉運越南、香港銷售。並在江城開一個百貨店,銷售的貨物由墨江撥過來,於是江城也就成為原信昌的一個重要基地。因為這裏距離老撾較近,出入很方便,餅茶馱入老撾後,即可交船轉運越南、香港。經過數年的發展,原信昌商號的業務基地,從昆明、元江、墨江、磨黑、思茅、江城以至泰國、緬甸、老撾邊境的景棟、夜賽、者海等基地連成一線,建立了良好的信譽,業務也不斷擴大。抗日戰爭勝利時,原信昌財產總值達2萬兩黃金,其中60%為在國內外的流動資金和貨物, 40%為田地、房屋等不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