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族趕馬人的生活
西南回族有“回家開門三件事,趕馬耪田做生意”之說。在崇山峻嶺廣布的西南,曆史上貨物的輾轉,特別是長途販運,均離不開畜力。難怪長期以來,趕馬和經營馬幫成為商業意識較濃的回族商人所熱愛的行業。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三十六行,趕馬為王”。
但是從事馬幫生意的趕馬人的生活卻充滿艱辛和危險。例如雲南崇明回族的馬幫,他們的路線主要是東路,其次是南路和西路。從昆明到昭通12個馬站,每站長30~35公裏。馬站有:昆明、對龍、羊街、功山、癩頭坡、鷓雞、會澤、紅石岩、以車箐、江底、桃園、昭通。從昭通到鹽津渡老鴰灘,有6個馬站:頭寨、大關、大灣、楊鬆箐、豆沙關、老鴰灘。從昆明至昭通,來回要一個月;從昆明至老鴰灘來回一趟要一個半月。下腳每馱重60~75公斤。每馱運費滇票180元,可兌換銀圓l00元。上腳運費偏低,每馱運費僅60元滇票。崇明回族馬幫,除豬油、火腿不馱運外,上腳馱運川煙、川絲、蜀緞、桐油、白蠟、皮貨、藥材等等,下腳主要是幫昆明的“炳昌祥“、“茂恒”等商號馱運洋紗、匹條(布匹)、茶葉、煤油、汽油、銅餅、蘭靛等等。
崇明回族馬幫稱上遊馬。昭通到老鴰灘的馬幫稱下遊馬。因在那段懸崖峭壁的五尺道上行走的騾馬,非健壯結實不能勝任。走在15裏長、110磴石坎的雲台山上時,上不敢仰望山頂,下不敢俯視深穀。正如趕馬調所唱的:“雲台上來高千丈,騾馬奔命躍著上;一步一個馬蹄印,馬屎屙在人頭上”。上遊馬每當遇到爬坡上石坎時,不會像下遊馬那樣上一陣子,橫過身子來站著休息一會再繼續上,而是屏住氣一鼓作氣地往上爬。當爬得力竭汗幹、腳站不穩的時候,便有可能跌進江河深淵裏。趕馬人隻落得個望江興歎。若遇上馱馬失事,一般不會要趕馬人負責,故有的趕馬人便乘機鑽空子。據說以前尋甸赤所村有個赤鍋頭,幫昆明的商號馱大煙(鴉片),他將大煙馱到家裏調換成土坯。當馬幫去到雲台山時,他有意地將馬連馱子一起掀下江去。到老鴰灘交貨時,聲稱失事而發了橫財。
馬幫未到馬店之前,先由馬鍋頭或趕馬人上前去號店子。以結草繞在馬槽上為記號。馬幫來到馬店裏,趕馬人端下馱子,按記號拴好騾馬以後。煮飯、買菜、鍘草、喂馬、捆馱、釘掌。各司其職,分頭進行。
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吃早飯。冬季晝短夜長,有時候點著火把走出去五六裏路天才亮。馬幫來到老鴰灘,老鴰灘上橫架著一道鐵索橋。鐵索橋因不能承受人馬貨物一起過,隻能先雇腳伕將馬馱子背過橋去,然後再過橋來將卸了馱子的騾馬牽過橋去。
在弱肉強食的舊社會,有的馬幫也與官僚、軍閥相勾結。例如龍三公子在雲南很有勢力,有的馬幫攀上龍三公子,打著 “龍”家的旗號就可逞強霸道。回輝村有l00多匹騾馬的馬俊才大鍋頭。他為了使他的馬幫暢通無阻,用800塊銀元向一個姓袁的軍政大員買製得一麵“××集團軍騾馬運輸大隊”的旗子,拿去插在他的馬馱子上來嚇唬別人。起初,由於這麵望而生畏的旗子,其他馬幫見了都要讓馬俊才的馬幫三分。久而久之被人識破,反過來處處與馬俊才為難作梗。甚至敢與他“闖幫”。最後導致紅火一時的馬俊才馬死人亡、馱子丟失。結果,落得個孤身一人逃往夷方,從此杳無音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