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皮毛的種類、產地及運輸情況(1 / 1)

五、駝戶的生活

駝運如同舊社會其他行業一樣,駝戶們不僅要曆盡艱辛,擔驚受怕,而且還是一種與大自然搏鬥的特殊行業。每年除農曆的小滿至處暑放牧外(大約90天),其餘9個月均為運輸季節。每個駝隊的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盡職盡責。包頭駝運有句行話,叫做“吃的和氣飯,受的丁對苦”,就是誰的工作誰完成,不能偷懶。

據老駝夫回憶自己當年的駝運生活:駱駝隊不僅是一支運輸隊,而且還是一支紀律嚴明的戰鬥隊。每天的旅途和行軍,都有一定的規律。白天,駱駝由專人放出去吃草,到下午5點左右,隨行帳篷就拆除了。遠遠吃草的駱駝看到帳篷一倒,便像士兵接到出發的命令一樣,自動返回基地。人們開始緊張忙碌起來了,每人管自己的12峰駱駝,兩人共管24峰,為一小隊。駱駝一個接一個地跪在貨巷道裏,兩人花10分鍾的時間把貨固定在駝背上,然後按小隊把駱駝拉起,帶出來排好隊,帶領駝隊的經理(領房),騎著馬繞隊巡察一周,檢查準備的情況,以及有無丟下的東西。檢查完後,他便揚鞭先行出發。緊接著第一小隊(叫鍋掛子小隊)啟程,這個隊的駝背上,都是大夥吃住的用具、糧食、飲水、柴火等。它有一個特點,駝背上高高地插著一杆帶紅旗的紅纓槍,後邊的隊伍遠遠的就能看清前進的方向。其他小隊便是每20米後跟一個小隊,最後一個小隊的最後一個駱駝帶著一個駝鈴,它一直響著,說明隊伍在行進,也清楚地表明這支隊伍沒有一個夥伴掉隊。最後壓陣的是帶領駝隊的先生,他騎著快馬,不時前後巡察,注意隨時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行至30公裏後,駝隊便停下來小休息,好讓駱駝撒尿;行至半夜,前邊帶隊經理已進入當晚的宿營地,他生起一堆篝火,行軍的隊伍在這茫茫的夜海裏,遠遠看到火光,便向宿營地奔去。來到營地,人們又忙起來了,每小隊兩人把駝背上的貨物放下來,整整齊齊地排好了貨巷,支起了帳篷。這時,鍋掛子小隊已經生火做飯了,一天的行程結束了。大家經過一天的勞累,分享著沙漠裏的晚餐,而後,安排好值班人員,其他人打開行李休息。天亮了,陽光普照著一望無際的沙海,駱駝又放出去吃草了,人們也開始行程前的準備;隊伍仍然是下午五點出發。走過的是荒無人煙的沙漠,迎來的是旅途的風塵,伴隨著的是那永不停息的駝鈴聲(烏魯木齊市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烏魯木齊文史資料第2輯》, 《駝運業的興衰》)。

行途中的駝運隊,不論風雨天、冰雪天,都是一頂帳房、一隊駝,與大自然進行搏鬥。駱駝天性怕冰,如果遇到冰灘,一般要鋪沙土後方可引駝過去。如果在冰天雪地裏找不到沙土,駝工隻好將自己身上的皮衣鋪在冰上,一步步引駝行走渡過。當時在駝戶中流傳著《駝戶日月難》的一首歌謠,其中唱道:

(見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陝西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等合編:《西北回族與伊斯蘭教》 第199頁)

這首淒婉催人淚下的歌謠,道出了駝戶生活的艱難。當然駝戶幹的活又苦又重。他們的待遇也還不壞,駝戶們還是願意幹下去。因為這些駝戶在為東家運貨的同時,可以靠用自己掙來的幾峰駱駝馱上自己采辦的貨物,夾在整個駝隊中往返買賣。這樣一來,他們來往運貨獲利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駝戶們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如達到有幾鏈子駱駝時,就可以自己雇駝戶拉駱駝,離開原來的東家單幹了。民國時期,自古城至歸綏每駝可賺運費40~50元;自歸綏至古城,每駝可賺運費80~90元。一般的駝戶(夫)因自己的駱駝少、資本少或沒有資本,多隨掌櫃的駝隊行動。受人雇用的駝戶(夫),每年拉9個月駱駝,可掙1峰至2峰駱駝。民國10年(1921年),

拉駱駝一月可掙幾塊銀元,至民國20年(1931年),可掙20塊銀元,許多駝戶(夫)的家產就是從無到有甚而發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