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皮筏的貨運與客運
皮筏隻能順水向下漂流,不能逆流而上航行。到達目的地以後,又要由人將筏子背回——作長途運輸的大型皮筏,隻將皮胎曬幹後運回——所以舊時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說法。盡管皮筏存在這些缺陷,但因其浮力大、分量輕,彈性好、韌性強,加上造價不高,便於操縱,故1949年以前它一直是盛行於西寧—蘭州—中衛—包頭一帶黃河上的長途水運工具。筏子客們借助於河水的徑流動力,一天即可漂流百餘公裏。倘若乘皮筏從蘭州前往包頭,隻需十一二天時間,比騎駱駝的速度要快幾倍。至於短途運輸,如從河口、西固、安寧等地向蘭州城區運送瓜果、蔬菜或糧油物資,更是家常便飯,隻要黃河沒有封凍,隨時都可用皮筏運輸。
從事長途運輸的皮筏,除向下遊輸送皮毛、水煙、藥材、食鹽等物資外,有時也承運郵件包裹。早在民國19年(1930年)秋,甘肅郵務管理局就曾多次雇用皮筏運輸過蘭州至包頭的皮毛包裹。民國34年(1945年)以後,蘭州和包頭之間已開通了郵政班車,可與平綏鐵路銜接,將蘭州收遞的郵件包裹轉運到平津一帶。但因汽車運郵載量有限,成本又高,且運力不足,郵政部門雇用皮筏運輸郵政包裹的事時有發生。比如1948年9月,甘寧青郵政管理局就雇用洪金玉的皮筏向包頭運輸郵包365袋計3噸。10月又向包頭啟運郵包兩筏計3噸。11月,仍雇用洪金玉皮筏給寧夏運輸郵包104袋計4.5噸。直到1950年5月,郵政部門雇用皮筏運輸郵包的情況才告停止。
在蘭州,有一句非常流行的俗語,叫“羊皮筏子賽軍艦”。對於不了解蘭州曆史的人來說,初次聽到這句話,往往以為它是蘭州人用來取笑自己的一句俗語。其實不然,它是蘭州人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種自然表露,那意思是說,別看我們的羊皮筏子有點單薄,但在有些時候,它比軍艦還要管用。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對我國實施了全麵封鎖,陪都重慶的汽油等戰略物資供應十分緊張。時任甘肅油礦局總經理的孫越崎,為了把玉門油礦剛煉出來的汽油及早運往重慶,以解重慶的燃眉之急,曾擬訂過幾種方案,但都不怎麼理想,費時費力費錢不說,關鍵是安全沒有保障。常在蘭州逗留且對皮筏有所了解的孫越崎,1941年夏,萌發了使用皮筏運送汽油的想法,於是通過蘭州市政府找到筏子客(水手)王信臣,雙方商定可先在廣元與重慶之間試運一次。同年秋,王信臣和同行高鳳古、馬得全3人,攜帶40隻羊皮胎和5大桶(約260加侖)汽油,乘汽車到四川廣元後,將油桶裝在就地編組的一個小型筏子上,順嘉陵江而下,進行了一次試驗性運輸。用慣了木船的當地人不相信皮筏也能運輸貨物,於是編了句順口溜說:“油礦局,瞎胡幹;羊皮筏,當兵艦。”不料這次試航非常順利,5大桶汽油很快安全運抵重慶。孫越奇遂在蘭州購買了2000多隻羊皮胎,雇用了20多個筏子客,組成一支由5隻大皮筏構成的航運隊,派王信臣任隊長,從翌年夏天起,正式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運油曆程。當一次可以運載30噸汽油的航運隊首次抵達重慶時,山城為之轟動,前去采訪的中外記者、參觀的中外賓客絡繹不絕,並通過新聞報道和新聞電影,很快傳遍了四川,傳到了全國,蘭州皮筏頓時名揚天下。消息傳來,蘭州人無不為之高興,於是就將“羊皮筏,當兵艦”這一順口溜改成了“羊皮筏子賽軍艦”而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