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智慧篇——讓一塊石頭說話(4)(2 / 3)

1939年,日軍犯境,當小學校長的父親帶著李嘉誠逃離家鄉赴港。翌年父親患上肺病。一個周末的下午,他到醫院探父,想逗病危的父親高興:“英文也不算難,我讀一段給你聽。”爸爸聽罷,滿麵哀傷,“因為他知我很喜歡讀書,但當時環境不許可。”李嘉誠語帶哽咽地說。

“我的英文是一個同屋女孩教的,我則教她數學。”

父親臨終前一天,發覺沒有任何財產可以留下,隻好反問愛子可有話跟他說。李嘉誠很自信地應許父親說:“我們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為了踐諾,李嘉誠使出狠勁,一邊當推銷員,一邊上夜校學英文。他用報紙練字,一邊寫滿了,又翻過另一邊再寫,直至整張紙寫得皺皺爛爛為止。

22歲時,開了塑膠廠,他深信到26歲,儲夠錢,憑著惡補的英文,可以考上大學。豈料一個大戶的破產,毀了他的夢。但苦學的英文為他打開了成功之門。

20世紀50年代在做塑膠花時,他堅持訂閱全世界最新的塑膠雜誌,第一本是美國雜誌《ModemPlastics》

(《現代塑料》),他又飛到英美參加塑膠展,掌握最新形勢。

在外國雜誌中,他留意到一部製造塑膠瓶子的機器,但從外國訂製太貴了。於是他憑自學的英文就研製了這部機器。李嘉誠說:“它至少讓我賺了幾萬港幣。”他開始請私人老師,每天7時上班前,教他英文。

他的發達和刻苦學習英文是分不開的。

20世紀80年代初中英會談期間,不少公司都停留在業務本地化的階段,但李嘉誠考慮的是,公司要發展得大,就一定要向海外發展。他並沒因自己帶潮州口音而避講英語或避請洋人,由開會到接受訪問,隻要對象是洋人,他一概英語對答,無須翻譯。

但他總嫌自己看英文看得慢,遇有好文章,有時會中譯後才看。幾年前在劍橋大學領取榮譽博士學位時,他抱憾地說:“如果是自己讀過來的,我會開心好多!”

英文是走向世界之鑰,隻要肯用功,即使是基礎比較差,甚至從零開始,也是很容易學好的。

《巴黎聖母院》的誕生

◆文/佚名

據說雨果創作《巴黎聖母院》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

這麼短的時間,雨果是怎樣寫作的呢?

當初,書店老板隻給雨果五個月的期限,如果不按時交稿,便要罰款。恰巧,雨果搬家,丟了筆記本,他要求老板放寬期限,老板同意再給五個月時間。雨果買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毛線襯衣,把平時的衣服脫下來,鎖在櫃裏,為的是免受出門的誘惑。用他的話來說是“像走進牢房一樣”。此後,除了吃飯睡覺,從不離開案頭。

創作占據了雨果整個身心,他全神貫注,日夜寫作,不覺得疲乏,終於提前兩周完成了這部不朽的著作。他買來的那瓶墨水恰好用完,最後一滴墨水寫完了最後一行字。

要出色地完成一項工作,必須埋頭苦幹,擺脫外界一切誘惑和幹擾,全力以赴。文學創作如此,其他工作也是如此!

徐悲鴻為祖國爭光

◆文/佚名

1919年到1927年期間,徐悲鴻在歐洲留學。那時,中國留學生在外國,不僅經濟上困難,而且政治上受歧視。有個洋學生向徐悲鴻挑釁說:“中國人愚昧無知,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們送到天堂裏去深造,也成不了才。”這話激怒了具有滿腔愛國熱血的徐悲鴻,他嚴肅地說:“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從此,徐悲鴻懷著為我中華民族爭光的堅定決心,刻苦努力,經常到羅浮宮、凡爾賽等巴黎各大博物館臨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閉館的時間不出來。

有誌者事竟成。徐悲鴻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第一年,他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評。接著,在數次競賽考試中,他都獲得了第一名。

1924年,他的油畫《遠聞》《悵望》《簫聲》《琴課》等在巴黎展出後,轟動了巴黎美術界。這時,那個曾向他挑釁的洋學生,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對手。

“有誌者事竟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誌者常常是非常勤奮的。

成為最幸福的人

◆文/佚名

1872年,約翰·施特勞斯曾應聘到美國去演出。

波士頓特地為他建造了一座可以容納十萬聽眾和兩萬表演者的大廈。他在給朋友的信裏敘述當時的盛況:“為了對付這一大群人,他們給了我一百個指揮做助手。我自己隻能領導最靠近我的人。……現在請設想我在十萬美國聽眾麵前的處境吧。我站在總指揮的譜架前麵,忽然響起炮聲,這真是一種溫柔的暗示,它告訴我們這兩萬個表演者,音樂會可以開始了。我做一個手勢,我的一百個助手就盡可能急速而熱心地仿效我的榜樣。就在這個時候開始了我終生難忘的一個大場麵……十萬聽眾興奮得大聲叫嚷……”這次演出,不僅是約翰·施特勞斯生平難忘的一頁,也是音樂史上罕見的盛舉。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寫了462首樂曲,其中包括波爾卡舞曲、圓舞曲、方陣舞曲、進行曲以及其他體裁的樂曲。他被人譽稱為“圓舞曲之王”。雖然他謙遜地自認:“我的小小的功績,隻在於把從前輩那裏繼承下來的形式加以擴充罷了。”但是,他那一首首動人的圓舞曲像在歐洲陰霾天空中響起驚人的巨雷,像在多瑙河畔翠堤上聽到春日來臨的腳步聲,使人們忘掉人生的憂患,對未來充滿歡樂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