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功者從不揮霍浪費,他們最懂得財富是靠勤奮節儉、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勤儉的生活也讓人更加懂得奮鬥的意義,催人上進,磨煉人的意誌力。
“勤”與“儉”
◆文/佚名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
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了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裏就沒有一點兒餘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做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年年糧食向老大家一樣,毫無節餘。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一看,上麵寫道:“隻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隻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
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勤”、“儉”相生相伴,不能分家。勤奮才能創造和積累財富,節儉才能珍惜和儲藏財富。隻勤不儉,容易揮霍浪費;隻儉不勤,坐吃山空。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生財之道和持家之道。
賣狗嫁女
◆文/佚名
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幼年喪父,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準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隻住在幾間茅草房裏。後來,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一定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仆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
吳隱之賣狗嫁女,即使節儉到吝嗇的地步了,仍值得讚美和學習。落魄時需要節儉,發達了仍不忘貧賤本色,勤儉樸素度日,這並非一般人能做到的。“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麼一點兒籌辦的樣子都沒有?”仆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節儉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準備。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歎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房梁掛錢
◆文/佚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1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隻用1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隻準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裏,以備意外之需。
懂得理財,也是節儉。製訂預算開支,管好自己的錢,就能杜絕浪費。好好計劃每一分錢的用處,把它用在最值得的地方。
毛主席的睡衣
◆文/佚名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先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在毛主席生前用過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過二十多年、已補過73次的睡衣。身邊的工作人員多次提出給他換一件新的,他都執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還是穿著這件補丁綴補丁的睡衣。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導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幾個烤芋頭就是一餐飯,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
偉大的領導人多是與人民同甘共苦的,他們身為表率,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這種精神值得永遠流傳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