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四、信息的檢驗、鑒別(1 / 1)

通過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真假混雜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如果不一小心,就可能把假當真,甚至上當受騙。陳可同誌一篇題為“一條信息值億元”的文章,講述了一條不正確的信息損失幾個億的例子。1992年雲南省80多家糖廠,年產糖86萬噸,由於得到食糖市場將出現產大於銷的錯誤信息,結果各個糖廠急急忙忙低價傾銷,1噸白糖隻賣1400元,比成本還低。誰知道賣完不久,糖價就上揚到2200元1噸,1噸少賣了800元,全省因此少收五六個億,60多家糖廠也由盈利變為虧損。這些虧損,不是生產不好,而是因為沒有得到正確的經濟信息所致。

這個事例說明,必須對獲得的信息認真檢驗、鑒別。通過檢驗、鑒別,認清其性質,判斷其真偽,評價其價值,掂量其作用。其具體步驟是:(1)材料鑒別。分析、考證原始信息資料及其來源的真實性、可靠性。(2)方法鑒別。一是對原來采用的方法、加工程序和計算進行檢驗,以發現其是否有錯;二是對其進行驗算,以減少或消除誤差。(3)多方佐證。客觀事物是複雜的,現象和本質又容易混在一起,原來的信息收集者可能受認識上的局限性或其他一些原因,難免使某些信息資料出現偏差。這就要求信息加工者運用多種知識采用多種有效方法,對原始信息資料進行驗證,以保證其真實性。(4)存疑。在鑒別時,如果出現一些疑難問題,一時無法判斷,或拿不定主意,也可暫時不下結論,待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或收集到新的信息後,再來解決這些疑難問題。

有人總結了以下十種信息失誤現象,經理要引以為戒:(1)信息數量性失誤。捕捉信息數量較少,隻得一鱗半爪,便急於“拍板”。(2)無選擇性失誤。對捕捉的信息不加分析,聽到一則或看到一則,就去決策。(3)質量性失誤。收集的信息、數據、資料欠準確,有些是模棱兩可。(4)來源性失誤。道聽途說,以訛傳訛。(5)時間性失誤。把舊信息當作新信息。(6)範圍性失誤。偏重某一方麵的信息,而對其他方麵的情況卻一無知曉。(7)偏愛性失誤。憑個人興趣捕捉信息,無全局觀念,無主次之分。(8)傳遞上的失誤。經過多次傳遞,遺漏了原始信息的某些內容。(9)加工上的失誤。在整理加工中,主觀增添了不合理的內容,或者把個別說成普遍,甚至張冠李戴。(10)認識上的失誤。僅僅根據事物的表麵現象進行判斷、推理,甚至被假象所迷惑。

在鑒別、檢驗信息時,還可從不同角度審查:(1)從全局檢驗。隻有在局部準確又在全局準確的信息,才有很大的使用價值。(2)從時間上檢驗。看其在傳遞、加工過程中有無差錯,由於經曆一段時間,看其是否仍符合實際情況。(3)多方位檢驗。即從多角度去考察、分析。事情發生、成長、發展、消失是多因素的,單從一方麵去看問題容易出現片麵性。通過鑒別、檢驗,剔除沒有用的、虛假的信息。如果不剔除,就會淹沒其他有用的信息而難以發揮作用。

經理麵對紛繁複雜的信息,還應注意篩選,以便從中找出有關的信息,特別是重要的信息,甚至是象金子一樣閃光的信息。如果粗心大意,就可能“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丟了“金子”。《國際商務信息的運用》一書,記錄了一個這樣的事實。一個進出口貿易公司收到駐海外機構寄來的一包最新資料。其中一條信息是:某國際市場上,A原料產品的價格在近期內將會下跌。有關人員沒有注意到這條信息的內容。不久,某市場上A原料產品的價格果然下降了20%左右。該公司經營的A原料產品,由於沒有得到及時處理,總共造成損失達幾十萬美元。這說明,經理及有關經營人員善不善於在信息堆中“沙裏淘金”,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