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身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對號入座就能解決的問題。善悟之人,就是善於把知識用“活”的人。常聽有些人說某些學生是“高分低能”,這類學生“死讀”的精神雖可敬,但到了工作崗位上就毫無優勢可言。學富五車卻無錦囊妙計,因而常常不受尊敬,四處碰壁。要想活學活用,就要學習一些思維的規律與方式,這叫“開竅”。莊子在《應帝王》篇中講,要治混沌之人,必須開鑿“七竅”。
其實,開竅,無非是找到打開思路的鑰匙,學一點認識論和辯證法。
古代老子開竅於樸素的唯物論,今朝導師偉人開竅於辯證法。作為一名想要事業有成的人,也隻有循此捷徑去開竅悟道,才能讓你的文憑貨真價實,即使再過3個月也不會輕易失效。
我們的學識固然重要,但我們的能力更加不容忽視,把所學所得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才是最好的方法。不斷學習,積累知識和經驗,才會做出成績。
試題的秘密
◆文/劉磊
這群年輕人都是經過了多次篩選的佼佼者。現在,他們正麵臨著最後的考驗——一場定時10分鍾的考試。
誰通過了,便可進入這家著名的大公司工作。
試卷共30道題,麵寬而量廣,這完全出乎大家意料。
嗬,這麼多題,十分鍾時間委實太急促了。許多人一拿到試卷便半秒也不肯耽擱,慌忙搶做,全然不顧監考官“請大家先將試卷瀏覽一遍再答題”的忠告。
試卷在10分鍾後悉數收齊。總經理親自批閱,從中挑出六份試卷。這六份卷麵有一個共同特點,即1至28題全都未做,僅回答了最後兩個問題,而其他試卷上的答題情況則好得多,做了前麵不少題目,最多的做了12道。
公司錄用的竟然是那六個僅答了最後兩道題的年輕人——原來秘密就藏在第28題中,它的內容是:前麵各題均無須回答,隻要求做好最後兩道題。
該公司原本就未打算再考察大家肚裏的墨水——能在多次遴選中勝出,學問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總經理親自策劃這場別具匠心的考試,是要測試出競爭者們學問以外的東西啊!沉著、冷靜、機智、靈活,這些現代化人才必須具備的特質,一個一流大公司又怎會忽視呢?
有的時候,處理問題不應心急,而要考慮全局,穩中求勝。沉著、冷靜、機智、靈活是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成功的奧秘
◆文/姚勇軍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絲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要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後來,人們就把專注於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我們要盡力奪取成功,但不要被其所累,過重的心理負擔會使我們的腳步沉重、動作遲緩。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這時候球大多會掉進水裏。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向證實了“瓦倫達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做任何事情,總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帶來的榮譽、金錢、地位等,太在乎別人的閑言碎語、說三道四,太在乎現在和未來的一切,可我們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我們的大腦成天被各種欲望塞得滿滿的,身體被壓得氣喘籲籲的,在這樣的重荷下,我們能把事情做好嗎?結果我們總是偏離預定的軌道,離成功越來越遠!
法拉第曾說過一句話:“拚命去爭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這就是成功的奧秘。
挫折
◆文/李澤泉
一對農村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寵愛有加。在蜜罐中長大的兒子養成了一意孤行的性格,做事毛毛躁躁,就連走路也走不好,時常跌進水田裏,讓望子成龍的父母很焦心。
兒子7歲那年,順理成章上了小學。頑皮的他走路喜歡東張西望,不是弄濕了鞋子,就是弄髒了褲子,哭鼻子成了家常便飯。做母親的整日跟在他後麵洗,也無法讓他能穿得幹淨。
一天,孩子的父親帶了一把鐵鍬去兒子上學必經的田埂上,在上麵斷斷續續地挖了十幾道缺口,然後用棍棒搭成了座座小橋,隻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過。那天放學,兒子走在田埂上,看前麵一下子多出了這麼多的小橋,很是詫異。是走過去,還是停下來哭泣呢?四顧無人,哭也沒有用啊。最終他選擇了走過去。當背著書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過小橋後,驚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沒有哭鼻子。
吃飯的時候,兒子跟爸爸講了今天走過一座座小橋的經曆,臉上滿是神氣。做父親的坐在一旁,誇他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