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智慧錦囊篇——擦亮雙眼看世界(1)(1 / 3)

誰捆住了你

◆文/佚名

有一個年輕人四處奔走,希望能夠早日找到解決煩惱的秘訣。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隻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笛聲悠揚,逍遙自在。

年輕人走上前去詢問:“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給我擺脫煩惱的方法嗎?”

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年輕人試了試,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

年輕人來到一條河邊。看見一位老漁翁坐在柳陰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釣。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年輕人走上前去鞠了一個躬:“請問老翁,您能賜我擺脫煩惱的辦法嗎?”

漁翁看了他一眼,平靜地說道:“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

年輕人試了試,還是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

不久,他來到一個山洞裏,看見洞內有一個老人獨坐在洞中,麵帶滿足的微笑。

年輕人深深鞠了一個躬,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微笑著摸摸長髯,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年輕人說:“對對對!懇請前輩不吝賜教。”

老人笑著問:“有誰捆住你了嗎?”

“沒有……”

“既然沒人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

自由是令人迷惑的:人們占有它的時候,往往不知道有它,直到失去了,沒有了,他們才知道。

不要和自己過不去

◆文/佚名

有一位年輕人,一天覺得自己好像生病了,就去圖書館借了本醫學手冊,要看看該怎樣治自己的病。當他讀完介紹癌症的內容時,方才明白,自己患癌症已經幾個月了。他被嚇住了,呆癡癡地坐了好長時間。

後來,他想知道自己還患有什麼病,就依次讀完了整本醫學手冊。這下他可明白了,除了膝蓋積水症外,自己什麼病都有!

他去圖書館時,覺得自己是個幸福的人,而當他走出圖書館時,卻被自己營造的“心理牢籠”所監禁,完全變成了一個全身都有病的小老頭兒。

他決心去找醫生,一見到醫生,他就說:

“親愛的朋友!我不給你講我有哪些病,隻說一下沒有什麼病。我的命不會長了!我隻是沒有害膝蓋積水症。”

醫生給他作了診斷,坐在桌邊,在紙上寫了些什麼就遞給了他。他顧不上看處方,就塞進口袋,立刻去買藥。

趕到藥店,他匆匆把處方遞給藥劑師,藥劑師看了一眼,就退給他說:

“這是藥店,不是食品店,也不是飯店。”

他很驚奇地望了藥劑師一眼,拿回處方一看,原來上麵寫的是:

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6小時一次。

10千米跑,每天早上一次。

他照做了,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

不要預期煩惱,或者為可能永遠不發生的事情提心,要保持快樂。

真正的自由在你的內心

◆文/佚名

弗蘭克是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裏受盡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於納粹之手,惟一活著的親人是他的一個妹妹。當時,他本人常常遭受納粹的嚴刑拷打,隨時麵臨著死亡的危險。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囚室時,忽然悟出了一個道理:

“就客觀環境而言,我受製於人,沒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識是獨立的,我可以自由地決定外界刺激對自己的影響程度。”

弗蘭克發現,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應之間,他完全有選擇如何做出反應的自由與能力。

於是,他靠著各種各樣的記憶、想象與期盼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生活和心靈。他學會了心理調控,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他的自由的心靈早已超越了納粹的禁錮。

這種精神狀態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協助獄友在苦難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回了自己的尊嚴。

弗蘭克後來這樣寫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無法取代的。生命隻有一次,不可重複,實現人生目標的機會也隻有一次。然而,最可貴的是,一個人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思想,無論是身陷囹圄,還是行將就木,他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誌自由地決定外界對自己產生的影響……”

在弗蘭克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難的時刻,在弗蘭克精神行將崩潰的臨界點,他靠自己的頓悟,靠成功的心理調控,不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許多患難與共的生命。

思想自由是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惟一的、最珍貴的自由。

哲學家的最後一課

◆文/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