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如何將思維能力轉化為創新能力(2 / 2)

當你進行發明創造遇到難點時,你要研究古今中外的與之相類似的事物,模仿試一下,靈活地運用模仿,可以達到創造的目的。這需要你靈活地思考,以彈性的態度對待已有的事物,做出自己的創造。

靈活移植法

在野生的酸棗根上嫁接甜棗的枝芽,就會長出又多又甜的大棗。同樣把一個技術領域的某種原理、方法和功能運用到另一個領域,就能導致新的原理、方法和功能。這種方法叫做移植法。移植法的根本作用是取長補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靈活地運用移植可以得到獨創性的想法和方法。

移植方法可以首先考慮從原理上移植的可能性,就是說找出原有技術原理的適用範圍,再來考慮使用這個原理做出發明和創造。例如,巴斯德發表了關於有機物腐敗和發酵的研究成果後,一位英國醫生恍然大悟:有機物的腐敗和發酵是由於外來細菌感染,而外科手術後病人傷口的化膿和潰爛也是外來細菌感染的結果。於是他終於在1865年發明了無菌手術法。這個辦法使得外科手術後病人由於感染而導致死亡率降低到15%。

要靈活地運用移植法,需要提高自己思維的發散能力,要善於從“不相關”的事物中尋找啟示和線索。一項被靈活運用的技術是發泡技術。最早的發泡技術是從做麵包或蒸饅頭開始的。由於麵包和饅頭在做熟的過程中,內部產生大量氣體而使其體積膨脹,變得鬆軟可口。美國一位企業家,看到發麵的技術能使麵包這樣好吃,心想別的東西發泡行不行?他想到了橡膠,於是,把發泡劑摻入生橡膠,在熟化時,橡膠就蓬鬆得象麵包一樣。他發明了橡膠海綿。

一個技術產品在人們的觀念中往往有某種固定的用途。實際上,盡管每一個技術產品都有一定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用在哪裏是不應受到限製的,哪裏需要哪裏就可以用。比如,一位日本婦女提出吹頭發的熱風機可以用於烘幹被褥,結果廠家采納了她的建議,真的製造出了暢銷的被褥烘幹風機。這位婦女也得到了專利費。

廣泛類比法

類比法是根據兩個對象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個對象還具有其他屬性,從而推出另一個對象也同樣具有其他屬性的思維方法。

人類從遠古起就有意無意地運用這種方法完成了許多發明創造。類比法在人們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上的許多重大理論,最初都是通過類比提出來的。科學史上還有許多重大發明和發現,也是應用類比法取得的成果。例如,狄更斯提出的波動說,是與水波、聲波類比而受到的啟發;英國醫生詹納發現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這是受到擠牛奶女工感染牛痘而不患天花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