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在人生的大門口徘徊逡巡、躊躇著不知該走哪條路的人們,記住吧,等到歲月流逝,你們在黯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蹌時,再來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來!還我韶華”,那隻能是徒勞的了。
紙上談兵的駕船人
◆文/佚名
有一個大頭目的兒子,和一些商人共同到海中去采珠。這個大頭目的兒子,對於駕船的方法,讀過很多書,而且記得爛熟,他對大家說:“這一趟,諸位大可以放心了,我一切都很在行的。譬如說吧,遇到了礁石,或者海水倒流,那時候是的確很危險的,然而隻要把舵這樣地握著,這樣地改正方向,這樣地拿穩,那就沒有事了。這一切方法,書上都有載著的;我現在都能背得出來,不漏一個字。”
大家都很相信,對他敬佩得不得了。這樣,他們的船就開到海中去了。船上原來有一個掌舵的,不幸到了海中,忽然生了急病,無法醫治,很快就死掉了。這個大頭目的兒子於是就代替了掌舵的職務,而海水也果然徊流激轉起來,船盡管在漩渦裏旋轉,大家卻隻見這個大頭目的兒子嘴裏念念有詞地唱道:“應當這樣地握著,這樣地改正方向,這樣地拿穩。”實際上他卻毫不知道如何才能駛開漩渦。結果,船在原地旋轉了好多的圈子以後,就翻沉了下去,把全船人都淹死了。
學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本來是解決問題的,如果不能和實踐結合起來,隻會紙上談兵,或是使用不當,就會帶給你更多的問題,甚至是災難。
七十六與四
◆文/佚名
有一次,瑙謝爾汗國王有事外出,路上碰到一個老人。
國王問:“你有多大歲數?”
老人回答:“大王萬歲,我隻有四歲。”
國王聽了十分驚訝,說:“你這個老頭兒,年紀這麼大了還說謊,看樣子,你至少有八十歲。”
老人回答:“你估計得完全沒錯,不過八十年裏,我白白浪費了七十六年的光陰。在七十六年的時間裏,我隻知道養兒育女和吃喝玩樂,除此以外,我什麼好事也沒做過一件,從來沒有幫助過一個窮人。最近四年來,我才明白一個人生來不能光為自己,還要為別人服務。我現在正在努力為別人做好事,所以我說我的年齡隻有四歲,以前的時間都白活了。”
國王聽了他的回答很滿意。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充分利用人生中的大好時光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才不枉來世間走一遭。
老漢捉蟬
◆文/佚名
大熱天,孔子帶著學生們來到楚國。
他們走進一片密林中歇涼,林中蟬聲一片。有一位駝背老人手拿一根頂端塗有樹脂的竹竿在捉蟬。隻見他一粘一隻,百發百中。大家在一旁看得入了迷。
孔子問老漢:“您捉蟬的本領可真大!這裏邊有什麼奧妙嗎?”
老漢笑笑說:“如果一定要說奧妙,當然也是有的。蟬是很機靈的,一有動靜,它就飛了。因此,先要練得手拿竹竿紋絲不動。練到竹竿頂端能放兩粒彈丸而不掉下來,捉蟬就有一定的把握了;練到放三粒彈丸而不掉下來,捉十隻蟬頂多逃脫一隻;練到放五粒彈丸而不掉下來,捉蟬就像伸手揀東西一樣容易了。手不抖,身軀也不能動。我站著的時候,像紋絲不動的樹幹;手拿竹竿的胳膊,像樹上伸出去的老枝,不顫不搖;捉蟬的時候,我專心致誌,天地萬物都不能擾亂我的注意力,眼睛裏看到的隻是蟬的翅膀。能夠練到這樣的地步,您還怕捉不到蟬嗎?”
孔子聽了,教育學生說:“聽明白了沒有?隻有鍥而不舍、專心致誌,才能把本領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啊!”
在學習和工作中,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做到:
專心致誌,勤學苦練,講究方法,堅持不懈。
刺蠅和蜜蜂
◆文/佚名
刺蠅和蜜蜂年輕時同在一個著名的學校裏學習,這個學校教授食品、營養等與生活有關的知識。
蜜蜂是一個酷愛學習,勤奮努力的學生。它每天認真學習各種植物的特點、分類及保存方法的知識;學習如何用這些東西調製食品和蜂蜜;它還學習了如何與別的蜜蜂在一起生活、合作、自衛等知識。畢業時它的成績優良,畢業後它也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每天除了吃飽肚子還有剩餘。
刺蠅雖也是個學生,無論學習還是勞動,都不努力,它總是想同時幹幾件事。
學習一定要專心致誌、心無旁騖,肯下硬功夫,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如果三心二意,或是拈輕怕重,總想投機取巧,就很難做出任何成績。不管幹什麼事情它都懶懶散散、馬馬虎虎。上課不認真聽講,聽完就忘得一幹二淨。
刺蠅想製蜜時不知用哪種樹,哪種草或哪種花。它盲目地鑽樹,而且每到一處嘴裏總是嘟囔著:“可能這是造蜜的樹!也許這是釀蜜的草!或許這是做蜜的花!”每個樹葉它都嫌不好,每朵花它都嫌味苦,所有的植物它都嫌不好吃。在學校裏,它沒有學到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