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講的故事

◆文/佚名

從前有一位國王,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科學到底是有益還是有害,學習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如果把知識分子全部驅逐出境,是否更為明智呢?

他終日被這個問題所困擾,便召集群臣商議,但都得不到滿意的答複。他越來越煩惱。

有一次,國王來到郊外遊玩,邊走邊想著問題犯難。

突然,他看到了前麵有一位隱士,手裏抱著一本很大的書籍。隱士的嘴角掛著親切而慈祥的微笑,額頭上智慧紋路條條清晰,目光嚴峻卻並不憂鬱。國王便上前與隱士交談。果然,他的學識淵博非凡,便請求隱士為他解決那個難題:科學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年邁的隱士開口了:“尊敬的陛下,請允許我用一個故事來向您揭示一個我思考多年的問題。”

他稍微想了一下,開始娓娓道來:“從前,在印度的海邊住著一位漁夫,他那漫長的一生非常貧苦。他死後,留下三個兒子,他們不願意再走父親的老路——認為靠打魚為生免不了要受苦。於是,他們決定向大海索取更珍貴的禮物——珍珠。他們既會遊泳又會潛水,於是立即開始去尋找這種財富。”

“可是,三個兄弟的成就卻很懸殊。老大最懶,走在海邊,生怕水把鞋沾濕,隻在海邊逛來逛去,等海浪給他卷來珍珠。由於如此懶惰,隻能勉強糊口,度日艱難。老二很勤快,善於選擇力所能及的近海處,果然采到了許多珍珠,日子過得非常富足。老三利欲熏心,誌大才疏,他想:雖然近海處也能找到珍珠,但怎能比得上海底最深處?如果我能潛水到那裏,可能那裏的珊瑚、珍珠等寶物堆積如山,我可以信手拈來。於是,他開始實施這個瘋狂的想法,縱身人海,直撲漩渦深處。但他還沒有到達海底,就被海浪吞噬,一命嗚呼。國王啊,學習的意義正是如此。”

學習既要克服畏難情緒,又要注意循序漸進,把握適度的原則。因為淺嚐輒止很難有所建樹;而欲速則不達,貪多必失,同樣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令人著迷的琴聲

◆文/佚名

古時候有個善於彈琴的樂師名叫師襄,據說在他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

鄭國的師文聽說了這件事後,十分向往,於是離家出走,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3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無法可想,隻好說:“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後,歎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隻是調弦,我所向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宣泄我內心複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準確地把握情感,並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問:“你的琴現在彈得怎樣啦?”

師文胸有成竹地說:“稍微摸到了一點門道,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於是,師文開始撥弄琴弦。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八月的南呂樂律,隻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麵,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麵對這金黃收獲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二月的夾鍾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回蕩,頓時引來花紅柳綠,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十一月的黃鍾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徵弦,使之發出代表五月的蕤賓樂律,又使人仿佛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徵、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噴湧。

這時,早已聽得如癡如醉的師襄忍不住雙手撫胸,興奮異常,當麵稱讚師文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這令人著迷的琴聲相媲美呀!他們如果能來此地,我想他們一定會帶上自己的琴瑟管簫,跟在你的後麵當學生的!”

學習任何技藝,都不能隻滿足於簡單操作和表麵上的熟練,而要花大氣力,下深功,精究其理,矢誌不渝。

隻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