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人學造車

◆文/佚名

越國沒有車,越國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該如何造車。

越人很希望學會造車的技術,好將車用在戰場上,增強本國的軍事力量。

有一次,一個越人到晉國去遊玩,野外空氣新鮮、風景美麗,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覺到了晉國和楚國交界的郊野。忽然,不遠處的一件東西將他的視線吸引過去。“咦,這不是一輛車嗎?”這個越人馬上聯想起在晉國見到過的車。這東西確實是輛車,不過毀壞得很厲害,所以才被人棄置在這裏,這車的輻條已經腐朽,輪子毀壞,車軸也折斷了,車轅也毀了,上上下下沒有一處完好的地方。但這個越人對車本來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為沒有車的家鄉立一大功,就想辦法把破車運了回去。

回到越國,這個越人便到處誇耀:“去我家看車吧,我弄到一輛車,是一輛真正的車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於是,到他家去看車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都想一睹為快。幾乎每一個人都聽信了這個越人的炫耀之詞,紛紛議論著說:“原來車就是這個樣子的啊!”“看上去怕不能用吧,是不是損壞過呢?”“你不信先生的話嗎?車一定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對,我看也是。”這樣,越人造起車來都模仿這個車的形狀。

後來,晉國和楚國的人見到越人造的車,都笑得直不起腰來,譏諷說:“越人實在太笨拙了,竟然將車都造成破車,哪裏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會晉人和楚人的譏諷,還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輛輛的破車。

終於有一天,戰爭爆發了,敵人大兵壓境,就要侵入越國領土了。越人一點也不驚慌,從容應戰,他們都覺得現在有車了,再沒什麼可怕的,越人駕著破車向敵軍衝過去,才衝了沒多遠,破車就散了架,在地上滾得七零八落,越國士兵也紛紛從車上跌落下來。

敵軍趁亂殺將過來,把越人的陣形衝得亂七八糟。越人抵擋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敗如山倒。

可是直到最後,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敗在了車上。

向別人學習的時候不能毫不動腦,簡單地生吞活剝,刻板地模仿,而是一定要多動腦筋,善於甄別和選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齊國人學彈瑟

◆文/佚名

古時候,有一種樂器叫做瑟,發出的聲音非常悅耳動聽。趙國有很多人都精通彈瑟,使得別的國家的人羨慕不已。

有一個齊國人也非常欣賞趙國人彈瑟的技藝,特別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好本領,於是就決心到趙國去拜師學彈瑟。

這個齊國人拜了一位趙國的彈瑟能手做師傅,開始跟他學習。可是這個齊國人沒學幾天就厭煩了,上課的時候經常開小差,不是找借口遲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專心聽講,平時也總不願意好好練習。

學了一年多,這個齊國人仍彈不了成調的曲子,老師責備他,他自己也有點兒慌了,心裏想:我到趙國來學了這麼久的彈瑟,如果什麼都沒學到,就這樣回去哪裏有什麼臉麵見人呢?想雖這樣想,可他還是不抓緊時間認真研習彈瑟的基本要領和技巧,一天到晚都隻想著投機取巧。

他注意到師傅每次彈瑟之前都要先調音,然後才能演奏出好聽的曲子。

於是,他琢磨開了:看來隻要調好了音就能彈好瑟了。如果我把調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調好音後都用膠粘牢,固定起來,不就能一勞永逸了嗎?想到這裏,他不禁為自己的“聰明”而暗自得意。

於是,他請師傅為他調好了音,然後真的用膠把那些調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來,帶著瑟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家以後,他逢人就誇耀說:“我學成回來了,現在已經是彈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為真,紛紛請求他彈一首曲子來聽聽,這個齊國人欣然答應,可是他哪裏知道,他的瑟再也無法調音了,當然是彈不成曲子的——他在家鄉父老麵前出了個大洋相。

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領,必須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不能追求一勞永逸,也不能存有投機取巧的僥幸心理。

否則,受害的隻能是自己。

心血

◆文/佚名

一個常年喂養猴子的人,不是將食物好好地擺在那兒,而是費盡心思,將食物放在一個樹洞裏,猴子很難吃到。正因為吃不到,猴子反而想盡了辦法要去吃。猴子整天為吃而琢磨,後來終於學會了用樹枝把東西從樹洞裏夠出來。

別人都很奇怪,對養猴子的人說,你不該如此喂養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