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猴子的人卻說,這種食物是很沒有胃口的。你真給猴子擺在跟前,它連看都懶得看,它也根本不會去吃。

你隻有用這種辦法去喂它,讓它很費勁地夠著吃,它才會去吃。

學會生存,需要拿出氣力,這個氣力,不是別人為你代替,而主要靠自己,做什麼事,付出了心血,就有所得。

提醒

◆文/佚名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著不遠處的一堵高牆,總覺得它馬上就會倒塌,見有人向牆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牆要倒了,遠著點兒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著她大模大樣地順著牆根走過去了——那堵牆沒有倒。老太太很生氣:“怎麼不聽我的話呢?”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牆邊走過去,並沒有遇上危險。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牆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牆卻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

提醒他人時別忘了提醒自己。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時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卻很難。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於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

回頭

◆文/佚名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人人目瞪口呆。隻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一個小和尚與師傅坦然相對。

師傅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後來,這位小和尚成了師傅的衣缽傳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放飛思想的風箏,摘下一個“蘋果”。抱定這樣一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

因果

◆文/佚名

醉心戲劇的某人,不顧親朋的反對,毅然選擇一處並不熱鬧的地區,興建了一所超水準的劇場。奇跡出現了。劇場開幕之後,附近的餐館一家接一家地開設,百貨商店和咖啡廳也紛紛跟進。沒有幾年,那個地區竟然發展得非常繁榮,劇場的賣座更是鼎盛。“看看我們的鄰居,一小塊地,蓋棟樓就能出租那麼多錢,而你用這麼大的地,卻隻有一點劇場收入,豈不是太吃虧了嗎?”

那人的妻子對丈夫抱怨。

相輔才能相成,共同才能共生。事物是相互消長、互為因果的。人們常因建設自己而造就別人,又因別人的造就而改變自己。在這種改變中,不能忘記的是它的初始。否則,不但會迷失你自己,也會迷失被你造就的人。“我們何不將劇場改建為商業大廈,也做餐飲百貨,分租出去,單單租金就比劇場的收入多幾倍!”某人想想確實如此,就草草結束劇場,貸得巨款,改建商業大樓。

怎料樓還沒有竣工,鄰近的餐飲百貨店紛紛遷走,房價下跌,往日的繁華又不見了。更可怕的是,當他與鄰居相遇時,人們不但不像以前那樣對他熱情奉承,反而露出敵視的眼光。

某人終於想通了,是他的劇場為附近帶來繁榮,也是繁榮改變他的價值觀,更由於他的改變,又使當地失去了繁華。

幸福

◆文/佚名

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裏,一隻在野地裏。

在籠子裏的老虎三餐無憂,在外麵的老虎自由自在,兩隻老虎經常進行親切的交談。

籠子裏的老虎總是羨慕外麵老虎的自由,外麵的老虎卻羨慕籠子裏老虎的安逸。

一日,一隻老虎對另一隻老虎說:“咱們換一換。”

另一隻老虎同意了。於是,籠子裏的老虎走進了大自然,野地裏的老虎走進了籠子裏。從籠子裏走出來的老虎高高興興,在曠野裏拚命地奔跑;走進籠子裏的老虎也十分快樂,他再不用為食物而發愁。

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

一隻是饑餓而死,一隻是憂鬱而死。從籠子中走出的老虎獲得了自由,卻沒有同時獲得捕食的本領;走進籠子的老虎獲得了安逸,卻沒有獲得在狹小空間生活的心境。

如果你不總是想著自己是否幸福時,你就獲得幸福了。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而覺得別人的幸福卻很耀眼。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不適合;更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正是自己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