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就像關注孩子身體的成長一樣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第一要充分讚賞和肯定孩子;第二是給孩子自由發展的天空;第三是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第四是學會寬容,允許孩子犯錯誤;第五是放飛孩子的夢想。
當孩子沒有達到自己要求的程度時,要學會安慰、肯定和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可以慢慢來,每個人都會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隻要努力就會成功;而不是采取諷刺挖苦甚至體罰的方式來刺激孩子,那樣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自信。
即使是批評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也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是一下子上升到笨、狡猾、水平低等等泛化的對品質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認識以偏概全,發生偏移。
魯魯上幼兒園中班,他有一個外號叫“惹禍精”,老師或其他小朋友家長經常向他的爸爸媽媽告狀。
“你兒子今天拿了小朋友的東西不還!”
“你兒子今天把我兒子的鼻子打破了!”
“你兒子今天拽我女兒的辮子!”
媽媽一開始還比較耐心,覺得是孩子小,不懂事,但在總是接到告狀的電話後,媽媽有點沉不住氣了。
又一次,媽媽接到老師的電話:“魯魯把一個小朋友的頭打破了,請你盡快趕到人民醫院。”
從醫院回來,魯魯看到媽媽很生氣,主動道歉:“對不起,媽媽,是我不小心。”
“都打架了,還不小心啊!天天都不小心,別人怎麼不打架?”
魯魯開始流淚了,說:“媽媽,我真的是不小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人際交往方麵的問題尤其多。為數不少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交往意願,有了矛盾也不知道如何去解決,因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人際衝突。造成這種衝突的原因,有很多是因為孩子缺乏交往技巧,但是他們不甘寂寞,希望跟小朋友一起玩,希望跟別人建立關係,而正常的方式往往不能引起別人的回應,就隻好采用攻擊別人、拿別人東西等方式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技巧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需要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逐漸學習獲得。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方式,有的孩子可能先學會妥協,有的孩子可能先學會攻擊,但這都不是固定的,他們都還會逐漸學會更多的方式,並且也會逐漸學會適當地應用這些技巧和方式。因此,父母不要將孩子初期的交往方式視為長久的方式,也不必過於擔心、過多幹預。
當然,當孩子在交往中有不當行為時,家長需要用理性控製自己的負麵情緒,過多的幹預,往往會阻礙孩子的探索、學習和發展。
多年前,有一名小學老師叫湯普森夫人。開學第一天,她站在五年級全班學生麵前,對孩子們撒了一個慌。像大多數老師一樣,她看著同學們,說她會一視同仁地愛他們每一個人。
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前排座位上就坐著個萎靡不振的小男孩,他叫特迪·斯托達德。湯普森夫人去年就開始留意特迪,發覺他不大
和其他孩子玩耍,衣衫不整,身上總是很髒,而且,特迪還不討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