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生修煉篇(1)(1 / 3)

抗倭名將俞大猷

在東南沿海抗倭鬥爭中,最著名的抗倭英雄有兩個:一個是戚繼光,另一個便是俞大猷。

俞大猷,福建晉江人,他出生在海邊,熟悉沿海防務,家鄉人民受到倭寇的侵犯他也耳聞目睹,十分痛恨倭寇的罪行。自幼習武,準備隨時保家衛國,報效自己的祖國。

後來浙江都禦史王懺在巡視海防的時候,發現了這位武藝高強、立誌報國的人才,便竭力推薦保舉他任備倭都指揮(專門巡查海防、阻止倭寇入侵的小官),由於他功績顯著,不久便被提拔為寧波、台州諸郡參將,在王懺的支持下,他大膽地改進了明軍邊防,征調和建造了大批船隻,準備隨時抗擊來犯的倭寇。

他還看到了明朝軍隊的腐朽,不能抵禦倭寇的進攻。便招募熟悉水性的民工,經過充分的訓練來充當水軍的骨幹力量,同時修造大量的內河戰船,在船上準備標槍、火藥、鉛彈等,並且改進戰術,遇有倭寇入侵,就放倭寇的船隻由海上進入內河,再用海船封鎖海口,堵上敵人逃跑的歸路,然後圍住殲滅,這種戰術大膽而有效,使倭寇膽戰心驚。

1553年(明世宗三十二年)3月,在王懺的指揮下,俞大猷率領精兵夜襲普陀山倭寇的老窩,放火燒了敵寨,倭寇死傷無數,餘下的便夾著尾巴灰溜溜地逃跑了。這就是明代東南沿海軍民抗倭史上有名的“普陀山大捷”。

由於俞大猷抗倭的戰功顯著,在1553年被提升為副總兵。同年,在閩浙總督張經的部下,帶領自己訓練的軍隊,奮勇殺敵1900多名,取得了抗倭戰爭的又一次大勝仗。從此俞大猷成為抗倭的名將,讓倭寇聞風喪膽。

但是,不久總督張經被奸臣嚴嵩、趙文華陷害致死,俞大猷也受牽連,被關進監獄。一時抗倭的領導權落在奸臣趙文華、胡宗憲的手中,東南沿海的倭寇一時又猖獗起來。成群結隊的倭寇乘船大舉進犯浙江、福建、廣東沿海。這些地方告急的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報朝廷,在此情況下,經過一些人的營救,俞大猷便死裏逃生,重被派到沿海抗倭。

1562年(明世宗四十一年)11月,倭寇猖狂地陷落了東南重鎮興化,不久又攻陷了平海衛,朝廷便任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官,前往抗倭,同時任命戚繼光為副總兵官。

俞大猷到達福建後,急忙從漳州招收6000農民武裝,加緊訓練,同時命令戚繼光再次回到浙江義烏招募民兵1萬餘人,在行軍福建的途中便開始訓練。這樣,便可以用戰鬥力強的新訓軍隊代替腐朽的舊軍隊,以便提高戰鬥力。不久這兩支軍隊會合,在廣東援軍的配合下,大破平海衛倭寇,接著又破興化的倭寇,恢複興化。不久福建的倭寇基本被肅清,同時俞大猷被調往江蘇抗倭,很快又驅逐了江蘇的倭寇。俞大猷的大名也響徹福建、江蘇兩省。

1564年(明世宗四十三年),俞大猷調任廣東總兵官。俞大猷被調動到這裏來以後,就急忙招募農民武裝數萬人,訓練這些軍隊,不久便帶領這支軍隊大破盤踞在廣東海豐的倭寇。

1565年(明世宗四十四年)8月,在戚繼光的配合下,大破漢奸吳平帶領的海寇。至此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全部消滅。

抗倭戰爭的勝利,使廣東、浙江、福建等地日趨安定,保證了當地的生產。俞大猷、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建立了卓越的曆史功績,受到當時乃至後世人民的稱頌。

閩浙烽火

明朝中葉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比前期更加殘酷苛重,階級矛盾尖銳起來,人民開始大規模地起來反抗。

浙江慶元的葉宗留,原來是一名礦工,他有一身高強的武藝。為了生活,他不顧明政府的禁令,多年來率領著一批礦工,冒著生命危險,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仙霞嶺這些被封禁的地區開采銀礦。官府派兵追捕,他們就展開鬥爭。對於官府的鎮壓,葉宗留和礦工們不但沒屈服,反而向官軍挑戰說:倘若要戰,可約定某日大戰一場。葉宗留和礦工們在明英宗在位的時候,他們從浙江來到福建采礦,終日辛勞,所得甚微,維持不了最起碼的生活,而且還得同官軍周旋鬥爭。在這樣的狀況下,葉宗留號召礦工們向那些貪官汙吏和地主老財奪取錢財,供自己食用。這樣,在葉宗留的率領下礦工們就在福建的政和縣舉起了義旗。

起義軍回師攻占了慶元,開始發展壯大隊伍,進行軍事訓練,在七月份攻入了福建,占領了許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