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答汗的部落多,力量強大,曆來是明朝北部邊塞的勁敵。庚戌之變發生後,明朝又和俺答部發生過幾次交鋒,當時在邊境的老百姓一直都深受戰亂騷擾之害。在穆宗在位第四年的時候,俺答汗把外孫女三娘子從她的未婚夫襖兒都司手裏搶來做為自己的妻子,為了消除襖兒都司的怨恨,又將自己的孫子把汗那吉的未婚妻賞給了襖兒都司。這下子觸犯了把汗那吉,他在惱怒氣憤之下,聯絡部屬阿力哥等人,一起跑到大同歸附明總督王崇古那裏。王崇古一麵善意款留,另方麵派人上報朝廷,請求優撫把汗那吉他們。他的建議得到了張居正的讚賞,就極力主張采納王崇古的建議。於是,明政府封把汗那吉為指揮,阿力哥為正千戶。事情發生後,俺答汗會集各部人馬,重兵壓境,要求明朝遣還把汗那吉。當俺答汗得知孫兒把汗那吉歸順後受到明王朝的禮遇,心中也就十分喜悅,就從此息兵和好了。
後來,張居正的父親死了,按照當時的風俗,他必須離職守喪盡孝三年。當時神宗小皇帝還很年輕,治國沒有經驗,而且張居正也不甘心因守孝的事,中斷自己謀劃已久的政治改革。於是,由皇帝出麵,下詔書挽留,說是公務需要,不必離職守喪,這在當時是被看作“奪情”的。這一來,一些反對改革的政敵就用這個做借口,趁機群起而攻之。張居正雖然有宦官馮保和皇太後的支持,最後由明神宗做出裁決,把這些反對派懲處了結了,但反對派們的鬥爭沒有止息,張居正就是在多方阻撓和誹議的情況下,推行他的政治改革的。
神宗十年時,張居正死了。他死後不久,就又遭到反對派的誣陷,結果封號被革除了,家產也被抄沒。他的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次子張嗣修和他幾個孫兒被發配到邊遠地區充軍。就這樣,在他執政10年間所進行的一些改革,像皂沫一樣地幻滅了。
連中三元的商輅
商輅(1413年~1486年),字弘載,號素庵,浙江淳安縣人。出身於一個比較貧窮的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沉默寡言,有誌向也有一股子強勁兒,讀書刻苦,後來考取功名,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正廉潔,是一代名臣。
“連中三元”是商輅考取科舉中的有名故事。到底何為“三元”呢?
我國封建時代,自從隋文帝楊堅開科取士以來,曆經隋唐兩朝科舉製度確定下來,就是規定考試科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明代以前考試的內容各代大體相同,但是時間不固定,到了明朝以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統治,馴服天下文人,便與大臣劉基重新製定了科舉製度,考什麼,什麼時間考,文章如何寫(必須寫成“八股文”)都格式化了。
封建統治者也重視“人才”的培養,有一整套的建製和規定。在中央設有太學(國子監),是全國的最高學府,地方上的府、州、縣都設有學校。在校的學生稱為生員,也稱秀才。他們讀的書都是四書、五經,作業就是寫詩文,對對聯。朝廷規定每三年在各省督府(布政使司所在地)舉行考試,叫做“鄉試”,被錄取的人稱為“中舉”,也稱“舉人”。每次“鄉試”的第二年,全國的“舉人”要到京城參加禮部主持的考試,稱為“會試”。考中的人還要參加皇帝親自在皇宮大殿裏舉行的考試,叫做“殿試”。“會試”這一年也稱作“大比之年”。
考取“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根據成績分三等錄取。一甲隻取三人,頭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賜給他們進士及第的名義。二甲叫賜進士出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這二三甲錄取的名額也各有一定數量。
誰要是在“鄉試、會試、殿試”這三次考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就叫“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連中三元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整個明代276年的曆史上,隻有商輅一人,獲得“連中三元”的殊榮。
且說,商輅在淳安縣讀書的時候,學校每年的考試中,他都名列榜首,得到縣令的賞識和資助。
宣宗十年(1435年),三年一度的鄉試日期來臨了,22歲的商輅就打點行囊,辭別父母,告別家鄉父老鄉親,乘船來到浙江省首府杭州。來杭州參加考試的讀書人成千上萬,然而錄取的名額隻有30人,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三次緊張的考試結束,商輅和其他讀書人一樣,心裏十分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