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資深經理人20年管理筆記16(3 / 3)

本想讓你在這裏混上幾年,而你卻不顧自己從事行政工作的特殊身份,也不去考慮和顧及我的尊嚴,私下參與到一小撮員工發泄對公司不滿的密謀鬧事之中。即使聽到了你當麵供認不諱的說辭,我仍然不敢、不願相信,但事實擺在麵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不得不讓你遠離企業,回家自謀出路……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寬容你,希望將你教育、改造成光明磊落的職業人士,三年了,我不得不承認“朽木不可雕”的古訓,不得不麵對你已經不可救藥的現實。我並不是你的衣食父母,也不可能將你當菩薩一樣長期供奉起來,還是送你走吧,我上輩子好像也並不欠你的啊……

警惕職場厭倦情緒的困擾

從學校到職場的新人,經曆了三到五年的磨礪,經過了“饑不擇食”般的學習和吸收之後,許多新人脫穎而出,成為了公司和所在崗位的骨幹力量。同時,幾乎有半數以上的新人卻進入了職業迷惘與困惑之期,開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領域或崗位職業感到厭倦,滋生出“幹一行,厭一行”的倦怠情緒,甚至對自己當初選擇進入這一行業、這一領域、這一崗位的原始興趣,以及今後是否應該繼續沿著這條職業發展路線走下去、是否有能力繼續走下去等問題產生了懷疑。

於是,從事銷售的人員厭煩了無休無止的出差,即使勉強外出,也是出於一種無可奈何、草草應付的心理,絲毫不能從工作之中找到樂趣;生產管理、質量管理人員厭煩了日複一日的簡單重複,希望躍馬檀溪,另辟蹊徑,不再受困於咫尺之地;HR人員更是懷疑自己“入錯了行”、“嫁錯了郎”,內心深處不免時時萌生和籌劃改換門庭、另謀它就、有希望進入其他領域或其他崗位的打算;尤其是“打雜”性質的崗位工作人員,早已日久生厭,隻知自己整天忙於事務,忙得暈頭轉向,卻不知這些年來一天到晚究竟在忙活什麼,何日才是盡頭,也希望走出這類不明不白的事務性崗位,希望尋找一方施展自己抱負的淨土。

這類現象在我們的職業起步階段,也曾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明或暗地遭遇過。陷入這種職業厭倦情緒的困擾之中,如同航行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上,由近及遠都是白茫茫一片,看不到陽光,看不到彼岸,看不清方向,看不清路在何方,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麼。在偶爾沉醉、偶爾清醒之中分別剖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一時覺得自己強大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時又覺得自己渺小得弱不禁風,自卑得無地自容。既沒有勇氣毅然放棄現有的領域或崗位,轉行去從事一份全新的工作,又沒有激情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之上實現新的突破。

經曆了一段徘徊與混沌時期,毅然拿起紙筆,通過白紙黑字客觀地寫下對自己的認識,並在靈魂深處反躬自問:我是誰?我的優勢在哪裏?我的劣勢有哪些?我會做些什麼?我能做些什麼?我究竟想要得到什麼?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走向彼岸?答案寫在紙上,目標刻在心裏。

找準前進方向,放棄橫向目標,調整職業規劃,確定果斷“轉行”或繼續向縱深發展,實現崗位突破,力爭成為專門領域的“專業殺手”,再進一步熟悉所在行業、所在公司、所在領域、所在崗位的相關細節,眼前便豁然開朗,一條清晰的職業發展主線就自然而然呈現在麵前。

看不到這條主線,你就走不出職業厭倦、困惑、萎靡不振的圈子,就需要重新分析、評估和規劃自己;看清了這條主線,你就成功地走出了那個令人迷惘的是非之地,就可以胸有成竹地邁向既定目標!

職場裏沒有心靈的原野

前段時間,在職場打拚了21年的老朋友張經理邀請我參加他退出職場的告別宴會。他下定決心,從此不再上班,準備“歸隱山林”——回到湘西山區的一個遙遠小山村。

宴會請來兩桌人,張經理專門安排和我們這些與他做了十多年朋友的兄弟姐妹做一次告別。

麵對山珍海味,客人們全都沒有了平日的踴躍。也許是想到張經理曾經的滄桑經曆,也許是受到即將別離而又依依不舍的心境感染,大家都感覺食物難以下咽,隻是不停地喝酒,一杯又一杯喝下那來自張經理家鄉的自釀燒酒,而話題繞來繞去,也總是避不開那酸酸的別離味道。

張經理來自湘西山區一個閉塞而貧窮的小山村。師範畢業後,本該到中學去做美術教師的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當時人們十分羨慕的職業,隻身來到廣東佛山。經過21年的奮鬥,他經曆了從一個家具行業普通員工,到質檢員,到設計員,到設計師,再到技術部經理的輝煌曆程,而今,功成名就,要退出“江湖”了,用他自己的話說:“知足常樂,比起我的上一代,比起我的同一代,比起我家鄉的人們,我知足了!妻子有了——打工第二年,娶了一位勤勞的家鄉姑娘,從此二人共同奮鬥至今;孩子有了——打工第三年,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而今就要雙雙跨進高中的門檻了;房子有了——打工五年後在家鄉建起了一棟小樓房;車子有了——五年前買了一部十多萬的國產車;銀子有了——個人存款接近七位數。然而,親情沒有了——老人心中有牽掛,但愛莫能助,鞭長莫及;孩子成了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沒有故事,哪來的牽掛?”

“21年啦!”張經理長歎一聲,模仿了一句偉人的詩句:“21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我們問他:“以你的經濟狀況,為什麼不在這兒定居?”

張經理長歎一聲:“這裏再好,畢竟隻是別人的家鄉,時時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心理因素會折磨自己。再者,老人不習慣這兒的生活,發誓老死故園,誰去照顧?孩子要上高中了,將來生根何方還是未知數,我不願為孩子的將來設置一個選擇職業去向的障礙,思來想去,還是故園親切。”

是啊,這發自肺腑的言語,正是我們這一代打拚者不能不正視的一個嚴峻現實!

我們直言:“你這種生活態度是否太消極了?”

張經理娓娓道來:“我跳不出第一代打工者世俗的圈子,從傳宗接代的角度看,我們無論對社會,對家庭,都隻是一名匆匆過客,完成承上啟下的職能便是我們生命的意義。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的事,讓他們今後自己去做吧!我累了,也知足了,想從此遠離職場紛爭,想過幾天正常人的日子!”

我們問他回家以後的生活方式,他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並帶著幾分孩子般的羞澀,說:“我們沒有能力奉獻社會,隻能‘保本經營’我自己的家庭,為老人和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園。平日裏,躬耕三分薄地,垂釣江河之上,飽食終日,扶老攜幼,盡享天倫之樂。”

聊到飲食與喝酒,張經理幾句話說得大家心裏酸酸的:“在外時間長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習慣什麼口味了。平日裏,不辣不開胃,太辣又傷胃;場麵上,不喝老板不舒服,喝了自己不舒服。我從此‘退出江湖’,今天算是‘金盆洗手’了!走了,走了,一了百了!”說完這些,他如釋重負般深深地歎了口氣。

我們想轉換一種輕鬆的氣氛,提議張經理為大家唱一支歌。張經理也沒拒絕,選擇了《三國演義》的片尾曲,字字句句、每一個音符都讓我們有一種觸電般的感覺: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也許是過多沉溺於往事,此時的張經理早已淚眼模糊,他做了十多年倉管工作的夫人在一邊泣不成聲,一雙美麗的女兒一麵給我們這些叔叔阿姨斟酒,一麵也是梨花帶雨……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揮別張經理一家人,回家的路上,我心裏五味俱全,思緒萬千,在酒精的作用下,我真想找一個空曠的原野大哭一場:我們這代人,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啊?!

無奈,職場就是職場,職場裏沒有空曠的原野,我們唯一能做的是:通過自我調節,為自己營造一個心靈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