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資深經理人20年管理筆記17(2 / 2)

第一類情況,不敢說出待遇上的不滿。企業培養了員工,員工成長進步了,而企業卻不願依據市場行情去給予相應的待遇,總認為員工是自己培養的人才,理應一輩子感恩戴德,理應長期擔當廉價勞動者的角色。此情此景之下,假如員工在離職申請中說明自己尋求更高待遇的真實想法,企業管理者常常會覺得員工“忘恩負義”,出於憤恨的心理,在員工離職交接過程中要麼百般刁難,要麼千方百計地克扣工資。而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員工為了順利脫身、減少損失,隻得編造諸如“家裏有事”、“回家治病”之類可以通融的“大道謊話”來避免臨走時利益受損。

第二類情況,不敢說出企業的弊病。員工離職時指出企業存在的問題,幫助企業不斷改善,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本該向說明真實情況的員工表達感激之情,即使省略了這份感激,雙方好聚好散本也無可厚非。但有些管理者聞過則暴跳如雷,偏好“報喜不報憂”,這一風格必然引起上行下效,在員工離職時也不例外。我們經常看到有著幾年工齡的老員工在離職申請中寫著“不適應企業發展”、“不適應企業環境”、“不願阻礙企業發展”之類自貶的理由,更有甚者竟然將自己貶低得一無是處,把自身辱罵得體無完膚。這類理由,明擺著是為了早日脫身。而我們許多管理者卻喜歡聽到這樣的謊言,竟然也不動動腦子去想一想,這些員工並非新人,怎麼會突然之間不適應企業發展、不適應企業環境?怎麼在臨走之前能力下降到了自認無能的地步?歸根到底,管理者明知是謊言,寧願相信也不願揭穿,離職者擔心雁過拔毛,不得不回避問題,裝出弱勢的樣子。

第三類情況,不敢暴露與管理者之間的矛盾。部分員工離職,是因為受到了上司的打擊和擠壓,或者與管理者發生過或明或暗的矛盾衝突,雖然心理上存在著強烈的不滿,但卻敢怒而不敢言,而且對於改變現狀深感無力無望,隻好選擇逃避,“惹不起,躲得起”,但臨走之時仍然顧慮重重,擔心上司給出最後一擊,於是隨意編造出一個理由遠離是非。

第四類情況,自身毛病確實較多,成了眾矢之的,感覺在原來的環境實在是混不下去了,不得不改換門庭。這類員工不需要充分的理由,管理者也不會深究其離職原因的真假。

企業招聘麵試中,一些麵試官也經常追問應聘者從上一家公司離職的原因,一般會出現兩種奇特的現象:其一,你愛聽什麼,應聘者便拿出什麼來迎合你的口味,編造出堂而皇之、能夠“過關”的理由來投其所好;其二,應聘者早已編好了職場“通用”、合情合理的理由在等著你提問。此情此景之下,你又能聽到幾句真話?

分析應聘者不願講真話的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麵:

第一,麵試官內心深處早已對於哪些理由可以接受,哪些理由不能接受有了一種似乎約定俗成的分類,應聘者如果毫無顧忌地講出離職的真實原因,一則擔心麵試官覺得自己是另類人物,不屬於企業的合適人選,早早被打入淘汰的另冊;二則有些理由並非冠冕堂皇,在大庭廣眾之下實事求是地說出,感覺有損形象,失去個人麵子,於是不得不絞盡腦汁去編,編好之後再自圓其說。

第二,職業場所出現了有求必應的現象,許多人才市場、中介機構以及教育和培訓單位看到了求職者就業的巨大壓力,於是“麵試技巧”之類的培訓課程便應運而生,美其名曰提高求職者麵試的成功率,實則是幫助應聘者千方百計去“圓謊”。所以,離職理由中“為了尋求發展”、“轉換工作環境”、“個人原因”等千篇一律的謊言便充斥著求職麵試的諸多場合,奇怪的是,久而久之,那些麵試官也好像於不知不覺之中受到了熏陶和啟迪,當應聘者超出了他們頭腦中劃定的範圍,實事求是講出真實原因的時候,反而覺得對方的離職理由不可接受,這樣一來,又間接暗示了應聘者下一次為了麵試成功,不得不被動屈從於潛規則,不得不陷入說謊圓夢的怪圈。

職場應酬中喝酒碰杯的一般禮儀

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民以食為天”;同樣,在職場交往中,吃喝宴請也是必不可少的節目,而各類宴請中的喝酒碰杯則有著其通用的潛規則。

與領導、長輩或需要尊重的對象碰杯

假如甲是對方,乙是我們自己,雙方平時來往較少,場麵上,按照禮節我們又必須主動去向對方敬酒。碰杯時,酒杯的位置應該是這樣的:自己的杯口盡量接觸對方酒杯二分之一以下位置,以示謙恭和尊重(如圖1所示)。

另一種情況:假如甲是對方,乙是我們自己,我們與對方平時打交道比較多,很熟悉,很隨意,為顯出隨和但不失尊重,我們自己的杯口接觸對方酒杯的位置,一般不超過對方酒杯三分之二的高度(如圖2所示)。

圖1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