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不具備機遇優勢
早期的改革開放,雖然讓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成為時代的幸運兒,但他們的成功屬於時代的產物,在那個“特區”時代,隻要身在“特區”,就是賣涼水也能保證隻賺不賠,何況國家是以土地、政策、資金等諸多優惠和支持“攙扶”著那些早期創業者進入資本方的行列,這個大環境麵前的機遇屬於可遇不可求,隻要生逢其時,隻要不癡不傻,成功的概率幾乎達到100%。
後來若幹年,市場經濟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經濟秩序按照其客觀規律在正常波動,創業成功與否,機遇與風險同在,選擇這個正常發展的時段創業,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屬於高概率範圍之內。
而眼下金融危機時代,許多樹大根深的企業都在風雨飄搖之中,市場萎縮,人心惶惶,許多人尚且不能自保,企業隻是圍繞生存而奔波,投資、擴張、創業或避而不談,或慎之又慎,因為大家都明白生存第一位這個道理,麵對此類經濟環境,哪有創業、發展的機遇可言?那些成熟的企業,那些經曆過大風大浪的職業人士麵對金融危機,也隻能選擇自保或退避三舍,暫且取消“發展”計劃,此時此刻,盲目鼓勵大學生冒險創業,豈不是不負責任的臆想?
大學生創業不具備資源優勢
大家都知道,創業的成功,首先需要市場、人才、資金方麵的資源,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就算找準了一個項目,就算找到了廣闊的市場,不用擔心業務問題,但僅憑那微弱的人際關係,憑那還沒打開市場的自身“品牌”,如何解決人才問題,憑什麼吸引人才的加盟?
同時,即使解決了其他問題,啟動資金從何而來?大多數窮學生為了那一紙文憑,已經讓家庭山窮水盡,負債累累,現在要“創業”了,總不能空手套白狼啊!而家庭或家族的支持,一般是許多企業家在起步階段所擁有的唯一經濟來源,很多學生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家庭哪有經濟實力來支撐創業?這一殘酷的現實,讓大學生創業隻能是無本之本,隻能成為一個忽悠人們的偽命題!
大學生創業不具備素質優勢
早年的農民可以成為老板,那是“時勢造英雄”的結果,而當今社會,個人素質是創業成敗的關鍵。我們可以看到,近些年的創業成功者,一般都是在社會、職場混跡幾年,自身素質得到了充實、提高,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創業必需的經驗和資源,包括人脈關係、客戶關係或技術優勢,羽翼豐滿之後,才起步開創自己的事業。
而現在的大學,學科與現實的明顯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文不能算命測字,武不能屠豬殺狗”,即使是就業打工,也因為知識的陳舊、滯後,理論的空洞、教條而令許多企業深感頭痛,感到沒有崗位適合這類“人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某知名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隻會操作三代機床,並自豪地炫耀自己在校學習的是國內最先進的設備,但就是這樣一個“高素質人才”,竟然不知道企業實際使用的設備已經進入了第六代機床!
我們的教育製度造就出來的這類“人才”,給別人打工尚且不能合格,連解決自己的飯碗問題都屬於勉勉強強,自己“創業”豈不是坐在空中樓閣裏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