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羨對自己突然出任地方官的原因是全然不知,如果他稍有察覺的話,對自己的行為一定會有所收斂。華州有個平民叫員道信,自稱精通道家不食五穀的修煉功,又通佛法。李君羨一到華州,就與他打得火熱,有時又讓左右侍從退出,自己單獨與他在一起,不知密談些什麼。唐太宗密切注視著他的行蹤,此事很快傳到京城,禦史彈劾他:“與妖人交往,謀不軌。”八月九日,唐太宗即下令將他處死,為了斬草除根,還下令“籍沒其家”。
從李君羨參加宴會到被處死,其間隻有二三天的時間,快得驚人。史籍雖然未明言其中的奧妙,但毋庸置疑,這肯定是唐太宗為除去“女主武王”而采取的一個果斷措施。可惜左武衛將軍李君羨卻做了一個替死鬼,含冤於九泉之下。事過四十二年後,即公元692年,武才人做了皇帝,其家屬到朝堂喊冤,武則天平其冤案,下令“追複其官爵”,並以正常禮儀改葬。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李君羨。
唐太宗雖然明察秋毫,卻未能發現後宮裏近在咫尺的真正的“女主武王”武才人。也許是武才人早已被太宗冷落了,地位也不重要,不再引起人們的注意;再加上李君羨做了她的替死鬼,為她作了掩護,才使她得以安然脫險,真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武才人十分幸運地躲過了這場劫難之後,恐懼的心情剛剛平靜,可隨之又發生了一件更使她怵目驚心的事件。
唐太宗雖然枉殺了左武衛大將軍李君羨,但對所謂“女主武王”仍是耿耿於懷。一天,唐太宗又秘密召來太史令李淳風,要向他問個究竟。李淳風博涉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和陰陽之學,是唐初著名的天文學家。他曾製定了曆法《麟德曆》,又製造了黃道渾天儀,他還善於占卜,據說“合若符契”。他任太史令,深受唐太宗重用。太宗問他《秘記》所言之事可信嗎?李淳風肯定地回答說:
“臣據《天》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宮內,從今不逾三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殆盡。”
唐太宗聽了,不禁膽戰心驚,雖說:“其兆已成”,但他還不死心,於是又問道:“疑似者盡殺之,如何?”唐太宗想把疑似“女主武王”的宮人統統殺掉,以斬草除根,李淳風聽了勸止道:“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殺)恐枉及無辜。且據上象,今已成,複在宮內,已是陛下眷屬。更三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雖受終易姓,其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當複生,少壯嚴毒,殺之立仇。若如此,即殺戮陛下子孫,必無遺類。”唐太宗聽了,反複權衡利弊,無可奈何,最後“善其言而止”。
《資治通鑒》與《新唐書·李淳風傳》也都記載了這一事件,雖不足為據,但唐太宗晚年認為後宮有隱患,他疑神疑鬼還是可信的。
武才人靠當時人迷信天命躲過了這場災厄。如果是這樣的話,她還不會遭到過分的驚恐。
事情是這樣的:武則天被召入後宮之後,太史令李淳風曾上奏唐太宗,說“後宮有天子氣”。太宗聽了大吃一驚,即下令把全體宮人都召集在一起,每一百人為一隊,親自問李淳風“有天子氣”的宮人在哪一隊中,李淳風用手一指,說在某隊中。太宗又將該隊一分為二,每五十人一隊。李淳風又用手一指,說在某隊中,請太宗自去搜查。太宗一時難以辨認,欲將這五十人全部殺死。李淳風不同意這樣濫殺無辜,並規諫太宗說:“陛下若留,雖皇祚暫缺,而社稷延長;陛下若殺之,當變為男子,即損滅皇族無遺矣。”
心太宗聽了不寒而栗,遂停止了這一做法。
太宗雖然沒有濫殺宮人,但他的這一做法已經使得一般的弱女子膽戰心驚。幸虧武才人膽大沉著,沒有什麼異常表現,竟能在一世英主唐太宗的眼皮底下蒙混過關了。而李淳風似又不敢違背天意,不明指其人,終於使武才人惴惴不安地躲過了一場災難。如果以後再談及此事時,她也會談虎色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