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太子垂青(1)(2 / 3)

武才人原來是對宮廷生活充滿著無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才奉詔入宮的,可是入宮不久,希望就像美麗的肥皂泡一樣,轉瞬間破滅了,得到的卻是失寵與冷遇。後來又由於太白星的白天出現和一本民間流傳的《秘記》,又使她險遭殺身之禍。她依靠自己的智慧與沉著,或者說更主要的是依賴當時人們迷信天命,好不容易才躲過了唐太宗的追殺,如今總算是太平無事了。這是她頗值得慶幸的。

但是,對於青春有活力的武才人來說,使她感到痛苦和備受折磨的卻是她被打入冷宮,白天還好,後宮裏人來人往,熱熱鬧鬧。可一到晚上,萬籟俱靜,她獨自一人躺在玉床錦衾之中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正如自居易的《上陽官人》詩篇所說:

宿空房,秋夜長,

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照背影。

蕭蕭暗雨打窗聲。

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

武才人在那冷清、孤寂的痛苦中煎熬著,度日如年。她清醒地看到,唐太宗越來越老,而且身體多病,已經失去太宗寵愛和信任的妃嬪再也難以得到他的關注。如果武才人仍對唐太宗報以奢望,自然無異於癡人說夢。但武才人並不悲觀失望,不願順其自然。而是在把握時機,竭力尋找新的門路,以擺脫目前的困境。

在那“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武才人終於又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就是她幸運地認識了太子李治。

善於審時度勢的武才人確有她的超人之處。她知道太宗一死,太子就要登上大寶之位,如果能和太子結下不解之緣,得到他的歡心,仍然可以得到失去的一切。於是她把目標瞄準了太子。實踐證明,武才人走的是一條成功之路。

太子李治是長孫皇後所生,是唐太宗第九子。按照封建的“立嫡以長”宗法製度,皇太子之位無論如何也是輪不到他的。由於他前幾個兄弟因爭奪太子之位而鬧得天翻地覆,唐太宗一怒之下將他們全部廢掉,在其舅父長孫無忌的支持下,李治才幸運地被立為太子。鷸蚌相爭,李治卻坐收了漁翁之利。

最早被立為太子的是太宗長子李承乾,因長孫皇後生他於承乾殿,故以殿命名。立為皇太子時,承乾年僅八歲,非常聰敏,頗受太宗喜愛,有時讓他代理國政。公元635年,太上皇高祖駕崩,在太宗守喪期間,年僅十六七歲的太子奉命處理國事。為此,太宗特頒詔令說:

皇太子承乾,年過誌學,識性聰敏,頻年治國,理務允諧,今欲於東宮平決。朕得盡哀廬室,終其喪紀……

可見,唐太宗對他特別器重。從此,太宗每因事離開京城,都由皇太子居守監國,以處理軍國大事。

可是,隨著太子承乾的年齡漸大,變得喜好聲色,宴遊無度,而且好文過飾非。每臨朝視事,在太宗麵前,必言忠孝之道;退朝之後,則與群小嬉戲。宮臣每欲進諫時,他則“引咎自責”,自我檢討一番,致使諫臣無話可說。時間久了,太宗有所耳聞,心中十分不悅。

正在這時,魏王李泰漸漸博得了唐太宗的寵愛。李泰是太宗第三子,也是長孫皇後所生。從小善於寫文章,太宗因他好仕又喜歡文學,特令他在王府別置文學館,任他召引學士。他召集文士撰成《括地誌》一書。書成上奏,頗受鍾情於文治的唐太宗褒獎,當即賜物萬段,每月給李泰的俸祿甚至超過了太子。

太子承乾患有足疾,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不太方便。他見父皇日漸偏愛魏王,心中有些不安,但他還是不想痛改前非。魏王李泰也了解太子漸失父皇的恩寵,對自己卻情有獨鍾,漸漸存了奪宗之心。於是二人各自在朝臣中尋找支持者,拉幫結夥。支持太子的有漢王李元島、史部尚書侯君集等,支持魏王的有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等。兩派明爭暗鬥,形勢漸漸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