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東宮有個太常樂童叫稱心,十幾歲。形容俊美,備受太子喜愛,二人同臥同起。還有道士秦英、韋靈符等,二人以邪道惑眾,太子又常與二人鬼混。太宗聞此大怒,殺死了稱心,另有數人受株連而死。太子以為是魏王告發,遂養刺客紇幹承基等及壯士百餘人,準備刺殺魏王李泰。
公元643年三月,漢下李元昌勸太子承乾謀反,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參預其反謀。凡同謀者皆割破胳臂,以帛拭血,然後把血帛燒成灰燼,和酒而飲,表示“誓同生死”。同年4月,紇幹承基告發了太子承乾的陰謀。唐太宗命宰相長孫無忌、房玄齡等查實,結果罪證屬實,遂廢太子承乾為庶人,囚禁於右領軍府,漢王李元昌賜自盡,侯君集等人伏罪而死。
唐太宗廢掉了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入宮侍奉,太宗曾當麵應允立他為太子。但是大臣們卻意見不一,一派以岑文本、劉泊為首,他們讚同太宗立魏王李泰為皇太子;另一派以長孫無忌、諫議大夫褚遂良為首主張立晉王李治。長孫無忌聲言“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敗,況儲位乎?”
這時,魏王李泰惟恐皇太子位被晉王李治奪得,也積極活動。他一方麵對唐太宗甜言蜜語,信誓旦旦地表白,說要是立自己為太子,即帝位後,在臨死之時,定會殺掉自己的兒子,以傳位於晉王;另一方麵卻又居心叵測地恫嚇李治,稱他與漢王元昌關係密切,如今漢王已死,他必不能無事。晉王聽了心中不安,於是終日憂心忡忡,無精打采。
但是事與願違,魏王李泰的大肆活動反倒給自己帶來了麻煩。諫議大夫褚遂良說:魏王據有天下,豈肯殺死愛子而傳位於晉王,太宗也以為有道理。這時,太宗見晉王愁容滿麵,感到奇怪,再三追問,晉王把實情說了出來。魏王陽奉陰違,兩麵三刀的惡劣做法使唐太宗恍然大悟:立魏王李泰,他將來絕不會殺死愛子傳位於晉王;他即位之後,晉王也不會安全。於是他改變了初衷,在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大臣的支持下,下詔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為了穩固李治的太子地位,唐太宗還將魏王李泰幽閉於北苑,以防事變。太宗還對侍臣說:
“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對此,司馬光曾給予高度評價,說唐太宗照章辦事,不以太子之位私授其愛子。以塞禍亂之源,可謂高瞻遠矚。因為唐太宗是經過兄弟自相殘殺後才做了皇太子的,他不想讓子孫後代為爭奪皇位而流血了。
年近半百的唐太宗為了確保李氏皇統後繼有人,又吸取了前太子承乾墮落的教訓,十分注意對新立皇太子的教誨與輔佐。他首先選任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擔任東宮僚佐,命宰相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子太傅,蕭璃為太子太保,李勣為太子詹事並兼太子左衛率。這些文臣武將是太宗的重臣,朝廷之柱石,讓他們做太子的輔佐大臣,有利於太宗百年後皇權的順利交接。
唐太宗雖日理萬機,但也隨時教誨太子。他教誨太子的方式靈活,往往以物喻事,把事理說得深入淺出。比如,太宗每次見太了吃飯時則說:“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
讓太子明白老百姓稼穡之艱難,不奪農時。太宗見太子騎馬,他又說:“(馬)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消息,不盡其力,則可以常有馬也。”
他以乘馬做比喻,教育太子要知道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不要過度役使人民。見太子乘舟,他又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
太宗以儒家的重民思想教育太子,使他明白君與民的關係如同舟與水的關係一樣,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巨大。他見太子在樹下休息,又告誡他說:“此木雖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總之,唐太宗“遇物則誨之”,不時教導太子,以使太子明白為政修身治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