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唐高宗要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幾乎是朝臣群起反對,現在形勢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已經得到李義府、許敬宗、崔義玄等幾個朝官的支持,高宗的底氣似乎也硬起來了。在十月的一天,早朝後,高宗召長孫無忌、李勣、於誌寧、褚遂良四大元老重臣入內殿,共同商議廢立皇後之事。這是一次事關成敗的討論,高宗皇帝坐在殿上,武昭儀坐在簾內觀察動靜。
褚遂良已事先意識到要攤牌了。既然高宗決意要立武昭儀為皇後,要違背皇帝旨意自然是凶多占少。他認為長孫無忌是皇帝母舅,司空李勣也是朝廷功臣,不能讓皇帝留下殺母舅和功臣的惡名。自己出身於草莽,既無汗馬功勞,又受先帝太宗顧托之命,如果不以死相爭,有何麵目見先帝於九泉之下?於是他下了殺身成仁的決心,不讓長孫無忌等人先說話。這時處事圓滑的李勣見大事不妙,當走近殿門時詐稱身體突然不適,便溜之大吉了。
長孫無忌等三大臣走入內殿坐定。殿內氣氛有些緊張。唐高宗開門見山地說:
“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
果然不出褚遂良所料。高宗活音剛剛落地,不等別人說活,褚遂良搶先跪下說:
“皇後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後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褚遂良打著先帝的旗號,說得又合情合理,高宗聽了雖然有些不高興,也不便再說些什麼。於是這次商討議而未決,隻好就此作罷。
第二天,唐高宗再次召長孫無忌等三大臣入殿商議廢立皇後的事。同昨天一樣,不等別人開門說活,褚遂良仍是率先出來上奏說:
“陛下必欲易皇後,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當死。”
褚遂良在高宗麵前無所顧忌,言辭衝撞。但他身為顧命大臣之一,還是從愛護皇帝的願望出發,規勸高宗立父妾為自己的皇後,將會留下萬代惡名。褚遂良這次似已破釜沉舟,他說完後,又把手中的笏放到殿階上,解下襆巾,並叩頭流血,毅然要辭官歸鄉。說:
“還陛下笏,乞放歸田甲。”
一向文弱仁厚的唐高宗這時也被褚遂良的過激行動給激怒了,喝令左右將褚遂良拉出殿去。此時,在簾內的武昭儀聽了,也氣得暴跳如雷,忍不住破口大罵:“何不撲殺此獠!”
在這關鍵時刻,太尉長孫無忌挺身而出,聲色俱厲地說:“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尚書左仆射於誌寧見到這種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陣勢,緊閉著嘴巴,不敢說一句活。
事後,侍中韓瑗曾聲淚俱下地勸諫高宗,說王皇後乃陛下在藩邸時先帝為陛下所娶,今無罪而被廢黜,不合社稷大計,高宗聽了無動於衷。但他並不死心,第二天再次上諫,說天子所立皇後,應該德配天地,光照日月;同時又大談過去美女妲己滅殷、褒姒亡周的曆史教訓,希望高宗引以為戒,不然就有亡國、宗廟不得血食的危險。高宗聽了大怒,下令將他拉了出去。
中書令來濟也反對更立皇後。他上諫高宗說,天子立皇後,以承宗廟,是天下國母,應選擇懂禮儀的名門望族,本人賢惠,以符四海之望。並引西漢成帝為戒,說成帝放縱欲望,以奴婢為皇後,故皇統中衰,其禍如此,請陛下詳察。
盡管韓瑗、來濟二位宰相說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高宗卻執意不聽從。
正在雙方對峙,唐高宗騎虎難下之時,卻意外地得到了身為三公之一的司空李勣的支持。李勣本姓徐,隋末義軍瓦崗軍的名將,降唐後高祖賜姓李氏。後來戰績卓著,出將入相,封為英國公。此前不久,又由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進為司空,一時無人可比。他對更立皇後的問題,與長孫無忌,褚遂良意見不同,又不好當著眾宰相的麵明確表示,所以此前召他們四大臣入殿時,借口身體不適而有意避了。有一天,唐高宗私下對李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