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天,王氏與蕭氏慘死在酒甕中。酒和血混合在一起,氣味十分難聞。武後還不解心頭之恨,又命人將她倆的屍體砍成數段。
當初,當王氏與蕭氏被從囚所拖出時,當場宣布了對二人處以極刑的命令。一向溫情賢惠的王氏對待死亡的態度很超脫,她聽了敕令後還下拜,並為皇帝祝福說:“陛下萬歲!昭儀承恩,死吾分也。”
而蕭氏則不然。她性格剛烈,聽了敕令後,忿恨已極,咬牙切齒,惡狠狠地詛咒武後說:“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
蕭氏臨刑的話傳到武後的耳朵裏,不禁使她毛骨悚然。也許是武後真的害怕蕭氏死後會變成貓,把自己活活扼死,因此以後不許在後宮裏養貓。
之後,武後為發泄自己的心頭怨恨,又改動了王氏、蕭氏的姓氏,將王氏改為蟒氏,蕭氏改為梟氏。蟒,大蛇,是陰森可怕令人討厭的動物。梟,俗名貓頭鷹,古人傳說梟鳥吃其生母,故以此喻為惡人。武後用改惡姓的手段,以詛咒自己的仇人,使其子孫後代也要受到牽連,永世不得翻身。
唐高宗在探視已廢的王、蕭二位後妃時,曾表示要把她倆從牢籠裏解救出來,以減輕良心的責備,不料被武後搶先了一步,反而加速了二人的死亡。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雖然不願意這樣做,但也無能為力,因為武後對待自己的情敵向來是心狠手辣,也是毫不妥協的。對於王氏與蕭氏的死,高宗心裏自然別有一番滋味。
也許是武後用慘絕人寰的手法處死了王氏與蕭氏,心裏總不安定,尤其是蕭氏臨刑前發出的可怕詛咒聲總是紫繞在她的腦海裏;也許是她倆的冤魂不散,所以武後在夜裏常產生一種幻覺,看見王氏、蕭氏變成厲鬼,披頭散發,鮮血淋漓,像死時的慘狀。這使得武後有點膽戰心驚,嚇得她不敢在原來的宮殿內居住。但是當她遷居蓬萊宮不久,那種幻覺又依然不時出現。據說因此武後多居住在東都洛陽,“終身不歸長安”,最後終病逝於洛陽的上陽宮。
武昭儀立為皇後時,她的長子李弘已經三歲了。皇太子李忠是在宮廷鬥爭的漩渦裏被推上儲君地位的。如今王皇後已死,大臣柳奭、褚遂良已先後被貶出朝堂,支持他的朝臣在朝廷中已失去了優勢,因此李忠的皇太子地位也就難保了。
公元655年十二月六日,慣於阿諛奉承的許敬宗不知是自己為討好武後,還是暗中受武後指使,他上表高宗說,因為有正嫡,太子宜同漢劉強故事。劉強原是漢光武帝劉秀的長子,郭皇後所生。後來郭後在後宮情場鬥爭中失敗,被廢,劉強心中不安,屢次懇請讓出太子之位,最後獲準,降封為東海王。許敬宗的本意是讓太子李忠以劉強為榜樣,主動讓出太子之位。唐高宗閱完上表,心有所感,便召見許敬宗說:“立嫡若何?”
李忠雖為長子,但非正妻所生,古人稱之為庶子。而皇後是皇帝正妻,李弘又是長子,稱為嫡長子。宗法製規定是“立嫡以長”。所以高宗至此有些回心轉意。許敬宗見高宗有廢立皇太子之意,便說:“正本則萬事治,太子,國本也。且東宮所出微,今知有正嫡,不自安;竊位而不自安,非社稷計。”
於是唐高宗便以李忠自動讓出太子之位為名,於公元656年二月六日,正式廢掉李忠的太子之位,降封為梁王,而武後之子李弘被立為太子。時年四歲。
史書沒有記載廢太子李忠的態度如何,隻是唐高宗說是他主動讓出太子之位。即使如此的活,李忠也是懼怕殺身之禍而迫不得已的。所以當廢除太子之位的詔令一下,李忠的原太子官屬都因怕獲罪,因而四處藏匿,不敢來與李忠告別,由此可見當時險惡的政治氣氛。
這本是由柳奭所精心沒計的計劃,為了王皇後邀寵固位,故把高宗庶子李忠推上皇太子之位。現在王皇後已身敗名裂,李忠也成為她的犧牲品。至此,這一計劃徹底宣告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