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並稱二聖(1)(2 / 3)

武後參與朝政的第三年,即公元662年春天,在她的建議下,唐高宗下令改變百官和衙門名稱:原來三省中的門下省改為東台,中書省改為西台,尚書省改為中台;三省長官也相應改了名稱;侍中改稱左相,中書令改稱右相,尚書仆射改稱匡正;尚書左、右丞改為肅機。六部尚書也改了名,吏部改為司列,戶部改為司元,禮部改為司禮,兵部改為司戎,刑部改為司刑,工部改為司平;各部尚書改為太常伯,侍郎改為少常伯等等。據說這些官名、衙名都是由武後自己擬定的。衙門、官名雖已改變,但其職能依然如故,它本沒有什麼特別意義,隻不過表麵上給人氣象一新之感。

武後參與朝政不久,還曾一度和高宗產生了一些矛盾。《通鑒》卷二百零一記載說:

初,武後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及得誌,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製,上不勝其忿。

這大概是由於高宗多病,武後又辦事幹練,有很多政事沒有請示高宗,自己就擅自處理了,所以高宗認為武後“專作威福”。

另外還有的史籍所記與此略有不同,說武則天立為皇後,“已得誌,即盜威福,施無憚避,帝亦儒昏,舉能鉗勒,使不得專,久稍不平”。這條史料與上述那條有所不同。是說高宗“儒昏”,處理朝政不如武後那樣英明果斷,因此高宗處理朝政而“使不得專”,受武後掣肘,時間久了,便忿然不平。這一情況也許是符合史實的,因為這時武後的地位已經鞏固,因常常參與軍國大事,政治地位變了,於是也變得不那麼溫良恭順,乃至於獨斷專行,因此招致了高宗的不滿。

不僅這時武後有些“專作威福”,就連由她所提拔的李義府也有恃無恐,變得越來越飛揚跋扈了,這也引起了高宗的反感。

李義府時任右相(中書令),主持官吏的選舉工作。他雖是被貶官後升為宰相,仍是惡性不改,在他改遷祖父墳墓時,周圍的七個縣令親自出馬,征調民間牛車,為他祖父載土築墳。其中高陵令不堪勞苦,累死在途中。在安葬時,他又興師動眾,七十裏長的路上人流相繼不絕。唐初以來,即使王公送葬也從沒有這種宏大的排場。李義府本無藻鑒官吏的才能,又怙武後之勢,專以賣官為事,銓序失次,人多怨憤。盡管他把選官事搞得烏七八糟,人們怨聲載道,但是百官還是畏懼他的勢力而不敢上言。時間久了,高宗也對李義府的一些醜事有所耳聞。

公元663年四月的一天,唐高宗從容地對李義府說:“聞卿兒子、女婿皆不謹慎,多作罪過,我亦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戒勖,勿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