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懲治李義府時盡心盡力的劉祥道,雖然此時已升為宰相,因平時與上官儀特別要好,也受到連累,被罷免了相職,降為司禮太常伯。其他平時與上官儀關係較好的朝臣,如左肅機(尚書左丞)鄭欽泰等也遭貶斥,被流放者更是甚多。
自從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繼被貶斥或殺戮後,公卿大臣很少有正麵爭議的,惟有上官儀還敢向皇帝獻納忠款,結果又禍不旋踵。從此,武後的政治地位又有了上升,史稱:
自是上每視事,則後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此段史料似言過其實。有的史學家不同意這一觀點,經過考察,認為至高宗駕崩為止,朝政大事多取決於高宗,武後隻是與皇帝一起決斷朝政。至高宗發病不能親理朝政時,才由武後獨自處理軍國大政。
在唐高宗與宰相上官儀君臣議廢皇後的風波之後,武後似得到一個很大的教訓,即宰相的權勢過重,竟敢提出像廢立皇後這樣的重大議案,這使武後不能引以為戒,采取一些抑製宰相權勢的措施。其實抑製過重的相權,在曆史上並不乏其事。早在漢武帝時,他提拔宮秩位卑微的尚書、侍中,讓他們幫助起草詔令,參議朝政,組成了所謂“中朝官”,降低了三公九卿等外朝官的權限。後來,光武帝劉秀又建立了尚書台,尚書台六曹分管全國政事,“總領大綱,無所不統”,雖然仍置三公,但由於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不知“涉獵文史”的武後是否是從這裏汲取了經驗,為了削弱宰相之權,她召集一批文人學士進入禁中,從事著述,又密令參決朝政。史稱武後“多引文學之士著作郎元萬頃、左史劉禕之等,使之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凡千餘卷。朝廷奏議及百司表疏,時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所謂“北門學士”是因為這些文人學士出入皇宮時,不經過宮城南麵的皇城(即南衙),而是直接從北門出入宮內,因此稱為北門學上。
司馬光將武後引文人學士之事係於公元675年,有的學者認為這個時間不準確。宋代學者葉夢得曾說:“乾封以後,劉禕之、元萬頃之徒,時宣詔草製(即起草詔製)。其間,因名北門學士。”我們認為,葉夢得所說的“乾封以後”,此去上官儀宰相起草詔書廢武後一事不遠,當是可信的。
今據《舊唐書·劉禕之傳》記載,當時號稱“北門學士”的主要有以下幾人:
劉禕之
常州晉陵人。少年時代因文學辭藻而出名,由吳王府功曹遷升著作郎、弘文館直學士。在他遷任左史時奉詔入宮。
元萬頃
洛陽人。善於文辭,先拜官通事舍人,後拜著作郎,被武後召入宮中任修撰。朝廷議而不決的問題及百官表疏,多密令元萬頃參決。元萬頃才思敏捷,但性情疏曠,不拘小節,缺乏儒者之風。官至風閣侍郎。
範履冰
懷州河內人。進士出身,由周王府戶曹召入宮中,凡二十餘年。後官至宰相,兼修國史。
苗神客
滄州東光人。幽素科及第,任左史時召入宮中,任修撰,官至著作郎。
周思茂
貝州漳南人。少年時即才華畢露,名聲大震,自右史轉任太子舍人。武後將他召入宮中。與範履冰最受親重,“至於政事損益,多參預焉”。官至秘書少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