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楚賓
宣州秋浦人。寫作速敏。他性好飲酒,在寫作時,先飲酒至半醉時方才動筆。在任右史時被召入宮中。高宗每次命他作文,必先命左右拿一隻金、銀杯盛滿酒,當他飲完後即將酒杯賜於他。官至祟賢館直學士。
公元674年,唐高宗追贈祖宗為某皇帝、某皇後時,武後提議應回避先帝、先後的稱呼,於是唐高宗稱天皇,武後稱滅後。
武後在輔佐高宗或處理朝政時,的確也具有一定的經國治世的才能,能發現時政的弊端,建言行事,興利除弊。她稱天後不久,即向唐高宗“建言十二事”。這十二事。就是她在治理國家方麵所提出的具體建議。其內容是:
一、勸勉農桑,輕徭薄賦。這是基於當時連年發生了水旱、蟲災、雹災,農業歉收,因而導致部發生饑荒的實際情況,建議朝廷要鼓勵農桑,發展農業生產,並適度減輕百姓徭役和賦稅,休養生息以求政治上的安定。
二、免除三輔一帶百姓的徭役。三輔是指京城長安的近畿之地。長安附近的老百姓曆來負擔較重,時又遇饑荒,朝廷緊急調運太原倉和江南的糧米以救濟災民。武後建議免除這一帶的徭役,將十分有利於百姓自救,戰勝自然災害,恢複生產。
三、停止用兵,以道德教化天下。在高宗即位之初,曾連年對朝鮮半島用兵,以收複遼東之地。在滅亡了百濟與高麗之後,又同新羅發生了軍事衝突。與此同時,唐還同吐蕃、突厥發生了戰爭。連年的戰爭,勞民傷財,武後要求停止戰爭,以道德教化天下,以文治來代替武功。
四、在全國各地禁止浮巧。浮巧,舊指一些華而不實的精朋細刻的手工藝,生產的是一些豪華奢侈用品。當時以農業為本,浮巧則被視為不務正業。故武後建議天下禁止浮巧,有利於加強農業這一根本。
五、節省功費力役。此指減少大興土木之工,節省經費開支,以減少老百姓的力役。
六、廣開言路。雖然武後過去曾排斥了異己,聽不得不同意見。但她還是認為廣開言路,兼聽廣納能裨益時政,故建議高宗要兼聽廣納諫,鼓勵臣下暢所欲言。
七、杜絕讒言。武後曾因讒言殺戮或貶逐了一些朝臣,也許從自己的實踐中體會到讒言害政這一問題,於是她建議朝廷杜絕讒言,進忠讜之言。
八、王公以下皆習《老子》。《老子》又稱《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老子即李聃,是道家的創始人,唐高祖李淵尊李耳為李唐的先祖,當時把《老子》一書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故武後建議王公以下都學習《老子》。
九、父在為母服縗三年。父在而母死,子女要為母穿孝服三年。這有意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
十、上元以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覆。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武後建議凡在公元674年以前頒發給勳官的告身不得追奪,以保證這些勳官的一些特權。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者增加俸祿。京官即在京城朝內做官的人,又稱朝官。給他們增加俸祿,意在籠絡朝官。
十二、任職已久的百官,才高位下者得以晉階升遷。這有利於提拔有才能而沉滯多年不得升遷的官員。
武後建言十二事,涉及到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上的一些重大問題,在某些問題上表現出丁她的真知灼見,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於是高宗“皆下詔略施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