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渭水大捷(1 / 2)

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發三十四萬大軍,分兵五路向中原進發,到祁山會齊,安營紮寨,這是諸葛亮一生中第六次進攻魏國。魏主曹睿急忙召見司馬懿,商量退敵計策。

曹睿說:“蜀國已經三年多沒有向中原發兵了,現在又氣勢洶洶地來侵略我國,你看要怎樣才能打退蜀兵?”司馬懿說:“諸葛亮已經五次進攻我國,都沒有獲得進展,反而損失了許多人馬,我料定他這次來犯,仍然是討不了一點便宜!”曹睿問:“你是怎樣判斷出來的呢?”司馬懿說:“這幾年來,我中原大國民富國強,國勢一天比一天興旺,人民都厭棄了戰爭,隻想過幾年安穩日子,如有敵人來侵犯,大家自然是一致對外。蜀國老百姓也是受夠了戰爭的苦難,都不想再打仗。而諸葛亮自以為才氣高出常人,強要發兵打仗,違背民意,必然沒有好結果,所以我敢斷定他不會取勝!”曹睿問:“你準備用什麼戰術來對付諸葛亮?”司馬懿說:“任他諸葛亮千變萬化,我有一定的規章,隻是以靜製動,以逸待勞,先不和他決戰,等他自己內部出現問題時,才乘勢攻擊,一定能打退蜀軍!”曹睿說:“你想的正好與我相同!我令你領大軍四十萬,任大都督,各處兵馬任你調配,明天便發兵抗敵!”臨行時,曹睿將大軍送出城外,並且當著眾多文武將官的麵,宣讀了一份詔書。詔書說:“大軍可到渭水下寨,與蜀軍對壘,一定要堅守本寨,不可輕易出戰,用持久戰法拖垮蜀軍。蜀軍必定要偽裝退走,我軍不要輕易追趕,要多派偵探,探明蜀兵真正退走時,乘對方空虛時進攻,一定會大獲全勝,這樣還免得將士們受疲勞之苦!”

這一道詔書的內容,完全是按司馬懿的要求,借皇帝之口當眾宣讀的,讓全體官兵知道是皇帝的意思,到時候不敢違犯。

司馬懿四十萬大軍,離開長安,來到渭水岸邊下寨。司馬懿又分派五萬精兵,在渭水河上搭起九座浮橋。派先鋒夏侯霸、夏侯威渡過渭河安營,在先鋒大營後築起一座城來,作為抵抗蜀軍的第二道防線;又派副都督郭淮、大將孫禮總督隴西五萬兵馬,在北原下寨,高壘起土牆,深挖戰壕,固守陣地,任憑蜀軍如何虛張聲勢,隻是不與蜀軍交戰,等到對方糧食耗盡,準備後退時才發兵進攻,布置完畢,各路將領分頭把守各處營寨。

諸葛亮五次伐魏,都因打不起持久戰而撤兵回國。這一次,諸葛亮準備和司馬懿打一場持久戰,在祁山大營一連立下了五個大寨,各按左、右、前、後、中五個方位而立;從斜穀道直到劍閣,一連下了十四個大寨,將各路軍馬分開駐紮;並在當地和農民一起種田耕地,取得糧草自給,這樣,便不怕魏國拖下去了。司馬懿大軍立營寨、搭浮橋的行動都被諸葛亮摸得一清二楚,正在考慮對策,又探到郭淮、孫禮在北原下寨的消息,諸葛亮正由這裏定下了和魏軍戰鬥的辦法。諸葛亮對將官們說:“這次司馬懿一共布置了三四道防線,目的就是要把我們阻在渭水北岸。我軍現在第一步是必須攻過河去,占領了渭河南岸,才能進一步向魏國後方推進。”傳令:“紮大木筏一百隻,木筏上裝著幹草把子,用五千名水性好的士兵駕駛,這是前軍一路。另一路虛張聲勢向北原進攻,北原兵少,司馬懿一定來救。再派一路後軍偷渡過河,前軍五千人從上遊乘木筏順流而下,放火燒斷浮橋,從魏軍後麵進攻,對岸魏兵來不及救援,兩路大軍前後夾擊,將會一舉占領渭河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