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角,姓朱,名翊鈞,登極後,改年號為萬曆,人稱萬曆皇帝;死後,廟號神宗,史稱明神宗。他出生的時候,祖父朱厚熜當朝,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父親朱載垕,當時還是一個親王——裕王。據說,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嘉靖皇帝冊立二子載壑為皇太子,三子載垕為裕王,四子載圳為景王。大禮舉行完畢,太監各持所賜冊寶歸府,誤將皇太子冊寶與裕王冊寶調錯,太子拿到的是裕王冊寶,而太子冊寶卻到了裕王府。其時太子已身患絕症,不久夭折,年僅十四歲。這一差錯引起朝廷內外官僚駭怪。因為裕王與景王,雖排行三、四,其實同歲,大臣們頗以為皇上有所偏袒。景王於冊封四年之後去世,人們紛紛議論,以為冊寶之兆久定於冥冥之中。終世宗一朝,太子死後,未再建儲位,但皇位繼承人已非裕王莫屬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死。十二月二十六日,朱載垕即位,改明年為隆慶元年,這就是穆宗。
穆宗繼承的是他父親世宗留下的爛攤子,所幸的是內閣元輔徐階撥亂反正,召用建言得罪諸臣,死者恤錄,將方士付諸法司論罪,罷除齋醮工作及政令不便者。朝野為之號慟感激。
穆宗朱載垕共生育四個兒子,長子、次子先後夭折,僅存三子翊鈞、四子翊鏐。
朱載垕身為裕王時,娶昌平人李銘之女李氏為妃,生長子翊鋱,五歲時夭折,贈號裕世子,隆慶元年(1567年)追諡為憲懷太子。李妃短命,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十三日死,葬於金山,隆慶元年(1567年)正月二十九日諡為孝懿皇後,封其父為德平伯。隆慶六年(1572年)九月十九日,將穆宗與李皇後合葬於昭陵。
嘉靖三十七年九月,朱載垕又選通州陳氏為裕王妃。當他即位為穆宗後,於隆慶元年將陳氏冊為皇後(孝安皇後)。穆宗是個耽於聲色之徒,對皇後頗為冷落。陳皇後略微有所勸諫,穆宗索性借口她“無子多病”,把她移居別宮。輒料外間傳言蜂起,以為皇後左右無侍者,病日甚一日。外廷大臣對如此大事——母儀天下的人遭到冷遇,莫不憂心忡忡,又不敢犯顏直諫。這種沉悶的空氣被勇敢的試禦史詹仰庇(字汝欽,號咫亭,福建安溪人)打破了。某日,詹仰庇上朝,遇見太醫,便急切地詢問皇後近況,得知皇後病情危篤,便奮筆疾書了一道奏疏,犯顏直諫。他在奏疏中寫道:“近聞(孝安皇後)久離坤寧宮,置之別宮,寢食起居,左右無侍,以致抑鬱成疾。陛下略無眷顧,中外憂患。萬一不起,如聖德何!”詹仰庇自知作為一個禦史上疏批評皇上,又議論宮闈之事,是大忌諱,所以是冒死進諫,他說:“人臣之義,知而不該當死,言而觸諱亦當死。臣今日固不惜死。願陛下采聽臣言,立複皇後中宮,時加慰問”。措詞是尖銳的,態度是真誠的,穆宗看了無可挑剔,拿起筆來在上麵親筆批答道:“後無子多病,近移居別宮,冀稍安適,或可暢意。爾不曉內廷事,乃妄言。”
看來,帝後之間的關係相處得並不好,但也不像外間傳聞的那麼壞。穆宗並沒有因此事嚴懲詹仰庇,便是明證。本來詹仰庇上疏後思忖,此番必遭重譴,同僚們也為他捏一把汗。待到聖旨下,竟如此淡然地申斥幾句了事,令詹仰庇驚喜過望。
穆宗的次子翊鈴,生下來還不到一年,就夭折,贈號藍田王,隆慶元年(1567年)追加封諡靖悼王。奇怪的是,《明史》說這個皇子,“生母無考”。這顯然是朱載垕在裕王府耽於聲色的結果。所謂生母無考,並非不知下落,有不得已的苦衷而隱諱不言,亦未可知。
穆宗第三子、第四子均為李氏所生。李氏,順天府漷縣人。其父李偉,字世奇,為避亂,攜家遷居京師。不久,李氏被選入裕王府,作為宮人,侍候裕王朱載垕。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朱翊鈞。朱載垕即帝位後,於隆慶元年(1567年)冊封李氏為貴妃。隆慶二年,李貴妃又生朱翊鏐,四歲時冊封為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