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輜重營(三)(1 / 2)

此刻在張知秋地手中握著的,是一個碩大如拳地玉米窩頭,而麵前有如湯盆大小地粗瓷大碗裏,盛著的也是一碗玉米麵糊糊,裏麵載沉載浮地,是一大堆被本地人稱之為“山藥蛋”的土豆!

在這個大雜燴地輜重營裏,每日會向眾人提供有一幹、一稀搭配地兩頓飯,雖然所吃不是玉米糊糊就是玉米窩頭,再有就是連皮也不削的土豆,不過卻都是放量管飽的,隻要吃的下,你可以盡情地敞開來吃。

在張知秋地印象中,明朝崇禎年間雖然也有了這兩種現代地高產農作物,但此時卻是各自因為品種地原因而在大明“水土不服”,不但俱都口味欠佳,而且也根本就沒有現代那麼讓人熟知地高產量。

換句話說,這兩種農作物在明末地大災荒中,其實並沒能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在記憶中,張知秋有陝西農民因為當地官員強行推廣種植土豆而大範圍造反地事情,可見它的品質之差和產量之低。

不過,經過旁敲側擊地問答,張知秋也獲知,雖然沒有自己印象中那麼地高產,但在山西這種北方的普通旱地裏,玉米畝產數百斤、土豆畝產上千斤還是平平常常的。

而這兩種高產地農作物,應該就是這個明朝之所以與自己印象中不同地原因之所在了:中國地農民,曆來隻要還有一口飯吃,那就絕對是世界上最為老實、憨厚之人,絕對不會尋釁鬧事的,更遑論這殺官造反之舉了。

說實話,如果不是驗證了一些自己腦中地知識實在是並非虛妄的話,張知秋也真的是會懷疑自己是否確實就是個傻子、神經病了。

據現代考證,後世所謂地“康乾盛世”,其實應該是被稱之為“土豆盛世”的,也正是因為在那時土豆的品種得到改良後地大麵積種植,解決了饑民問題地滿清入關後才穩定住了關內的局麵。

對於大明朝而言,這真是時也,命也——如果能有幾年時間地緩衝的話,一切就可能是截然不同地一個結局了。

換句話說,張知秋如今所麵對的,卻是一個有可能已經是被改變了的大明啊……

……………………………………我分我割我快樂…………………………………………

老孫頭一邊不停地碎碎念,一邊手腳麻利地給手上一根熟鐵打造地“輪軸”上塗抹著豬油,心裏卻是稀奇地要命。

這兩根模樣有別於如今所有車輛所使用的木軸地熟鐵輪軸,都是眼前這個傻大個子自己畫了圖後,由老孫頭央求自己的親家老張頭親自打造的。

就連這給輪軸上抹豬油地主意,也是這個傻大個子出的;為了搞到這三兩豬油,老孫頭許下了本隊掌廚地吳大胖子,以後回去了給他免費打一件衣箱——這可真是個招瘟挨雷劈的齷齪家夥。

眼下這個大多是由忻州縣城地平民和民壯所組成的臨時輜重隊,實在是太缺乏人手了,雖然足有兩萬餘人將近三萬,但所運送地軍資,卻是以往通常應該由三萬五千人所承運的數量。

所以,眼前這個身高馬大、被人稱作是“傻子”地傻大個子,會被輜重營十三隊隊正、小旗張小滿大人當做騾馬來使,也就一點兒都不意外了。

不過,老孫頭卻知道,這個順水推舟地給自己起名叫張知秋的大個子,絕對不會是一個傻子,而且很可能還是一個讀書的相公。

老孫頭之所以這麼肯定,是因為他一直都在偷偷地密切關注著這個被自己從河邊撿回來的人——好吧,是和老張頭、還有其他幾個不相幹地人一起撿的。

老孫頭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大個子肯定是識字的,因為當時仰躺在河邊昏迷不醒著地這個小子,睜眼後地第一眼,所看到地就是老張頭拎著的、輜重營裏最多地糧袋。

當然,後來這家夥說自己那是在睡覺,但大家都沒有理會他的譫語——對一個頭腦不清地傻子的話,那是能夠較真的嗎?

即便是個人私譽一向都不大好地鈴醫王郎中在免費診斷後聲稱,這個大個子隻是由於受了極其嚴重地刺激後,才暫時地成為這副傻樣的;但他這時,可不還就是一個貨真價實地傻子不是……

老孫頭當時可是看得清清楚楚、記得明明白白,當這個傻大個子一眼看到糧袋上所寫的字時,於臉上一刹那間所露出地那種詫異之色。

老孫頭自己琢磨,那就是一種由於意外而為之一驚的模樣。

雖然老孫頭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是這種表情,但這肯定是讀懂了麻袋上的字以後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