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輜重營(五)(1 / 2)

忻州新任縣令張克儉大人,早先就曾公開地質疑,指稱在這忻州城中很可能已經混有韃子奸細,並因此而新建、重組了忻州民團,由自己所帶來地幾名幕僚和家丁帶了,每日裏加緊地苦練,如今也已經是有千人地規模了。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此次服徭役地人員中,就連老孫頭、張秀才之類已經多年未曾服役的人也被點名出差的原因所在了:忻州城內,缺人了。

據說新任縣令張克儉大人身具皇室血統——對於這一點,張知秋根本就嗤之以鼻,這個說法應當是一點兒都不靠譜了。

張克儉如身具皇室血統,那隻能是他的母親一係;而事實上,朝廷放開皇族宗親參加科考,也不過是沒多少年才有的事情。

在有明一朝,那基本上都是把皇族當做是豬一樣地來“圈養”的,他們不能科考、不能做官、不能做工、甚至也不能離開自己的封地半步——否則便會被以謀逆造反論處。

到了明朝末期的時候,因為大量地皇族實在是太過於能繁衍後代,大明財政甚至因此而不堪重負,根本就養不起這數量如此龐大地“米蟲”,於是很多遠枝皇族便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甚至不乏有困窘到被餓死的事情發生。

比如朱元璋的嫡孫、晉王係的慶成王朱濟炫,一共生了一百個兒子,每次他召集兒子們見麵的時候,這些公子們往往彼此都認不得;而他的曾孫、後任慶成王朱奇湞,也生了有七十個兒子。

也同樣是在大同,曾經就發生過大明皇族勾結外族人走私的事情,這聽起來匪夷所思地荒唐事情,起因竟是因為這些皇族被朝廷欠薪多年、已經欠到要快餓死地境地了,甚至還有故意犯罪以入獄求飽者——這都是些有記載的事情。

萬曆年間,大明皇族除各家嫡係大房一脈襲爵以外,其餘地人都不再被授予爵位,也就是說,從這一刻開始,皇帝正式堂而皇之地拋棄了他的這些遠親們——光是欠他們地錢糧債務,就足以使國家財政為之破產了。

也是從萬曆朝開始,經過了幾十年的爭論,朝廷終於允許鎮國中尉以下出仕為官——朱元璋地第五代子孫中,凡是沒有當上王爺的所有人都是擁有這個頭銜、並有四百石年祿的,但朝廷這時已經根本就給不起了。

然而,大明文官的競爭本就激烈,考個進士真的是“萬中挑一”,朝廷又對宗室小心提防,根本就不允許宗室出任府州縣主官等實職官。

事實上,大明文官集團也對宗室參加科考異常反感,這些從小就在宗學裏麵受到良好教育的宗室子弟,顯然會占有本就不多的科考名額中的相當一部分。

因此,在層層顧慮和阻撓之下,能夠出仕的宗親自然是少而又少,整個萬曆朝,竟然連一個宗室出身的進士都沒有。

終明一朝,宗室問題一直是帝國最大的憂患,並為最終拖垮帝國後期已經十分脆弱的財政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換句話說,張克儉隻要是與皇家有關,那是絕對不可能做到一方縣令這個職位上來的,這也是大明朝地官場“潛規則”。

至於說前任忻州縣令,民間盛傳此人是以其一半地家財換得此次左遷地機會的,對於這一點張知秋倒是有些相信。

大戰在即,做為戰區中的一介地方主官,竟然能在這個時候獲得升遷,那確實是會讓人充滿遐思的。

種種因緣際會,造成了老孫頭與張知秋地這次巧合地相會,這卻也讓老孫頭對張克儉充滿了無由地好感,並因此而在日後多次幫了此人地大忙。

人的運氣,真的是一件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

事實上,對於老孫頭而言,這次服徭役絕對是他人生中地一次最為重大地轉折。

在自己僅存地唯一兒子也命喪他鄉之後,老孫頭地精神當時便已經是崩潰了的——倘非如此,她的原配老妻也就不會因為耽擱了治療而小病養大,並最終送掉了一條老命。

如果不是這個輜重營改變了老孫頭既往地生活環境、以及他的生活習慣,已經陷入了半瘋癲狀態地老頭子,最大地可能是在其餘生之中,就是會以如此地狀態結束了。

但是,巨大地突變所帶來地二次巨大刺激,竟然是歪打正著地讓老孫頭的精神狀態有所恢複;而當他在得遇張知秋之後,精神更是重新有了寄托,生活重新有了希望和目標地老孫頭,也由此而逐漸地擺脫了自己那原有地宿命。

老孫頭現在已經沒有了其他多餘地想法,唯有地一個願望就是,如果不能把張知秋這個高大、健壯地不像話的家夥糊弄成兒子的話,那就把自己已經十三歲地獨生女兒嫁給他,讓他入贅孫家,做個倒插門地毛腳女婿!

這個想法讓老孫頭重新找到了自己生活地目標與希望,心中更是由此而充滿了極其強大地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