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輜重營(十四)(1 / 2)

分發長槍的事情進展的很順利,當事情的緣由為大家所知的時候,之前一度曾給大家帶來巨大陰影地恐慌已經不翼而飛了,如今令大家當緊的唯有這突如其來的蠻族,其餘連蒙古人都是不放在眼裏的,更遑論一夥兒在草原上廝混的馬賊。

不過,接下來地吃飯卻是不怎麼意外地成為了問題:素日裏的夥房隻要提前蒸出來窩頭、現場熬些玉米糊糊粥即可,並不需要有太多的人手。

但今日忽然間要改做麵條,所有的火頭軍們全員上陣,在這已然開始慢慢大冷的秋天,人人都是赤膊上陣地和麵、擀麵卻仍然是杯水車薪、供不應求。

這個問題,後來還是由最早開始發現這個問題地第十三小隊解決的,小旗張小滿從善如流地接受了吳二楞地建議,直接給每個合乎要求的人發下來生麥麵,哪個人想怎麼吃,都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這個主意一出,大家雖是仍然還有怨言,但很快地卻是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那些實際點的,諸如吳二楞之流,早早地便已占用了地頭一塊還算是平整的巨石,直接將生麥麵倒在上麵開始和麵,看那石麵的大小,作為案板擀麵也是完全能夠勝任的。

吳二楞之所以能夠在第一時間便想到這麼個解決辦法,那也純粹是這些年的曆練給逼出來的。

南關雖然在忻州城內是最爛、最差的一塊兒,但那裏也因此而沒有什麼大的幫派看的上,倒是讓諸如吳二楞之流的一撥兒無主野魂們你幾人一條街、我幾人一條街地分割的七零八落。

南關貧瘠,就連在這一塊兒經營的店主們,大多也就不過是勉強混個溫飽,就連達到小康的都在少數,象吳二楞之流的這些混混們,其實也就能每日裏均個口腹之欲吃口飽飯,就連想要吃好,那也得是吳二楞這種“老大”級別地才能惦記著的。

至於說錢財——對不起,每日裏能讓你順手抄點貨品一飽口腹之欲已是奢侈極限之舉,再要盤剝的狠了,那也就離死不遠了。

事實上,吳二楞當年之所以能夠上位,就是因為他當時的老大太過貪婪,終於被人在晚上直接地用麻袋套了腦袋後,幾棍便打斷了雙腿,這才從此退隱江湖、一蹶不振的。

當然,雖然大家都能猜到,老大應該是被南關地哪幾個刺頭兒店老板給算計的,但吳二楞他們這些小弟卻是誰都沒有給老大挺身報仇的意思。

無他,老大昔日裏毫不客氣地吃慣了獨食,這時大家便也都裝聾作啞地獨善其身了。

吳二楞上位之後,通過幾年地拚搏,地盤終於從一條街擴大到兩條,小弟也最終穩定在七、八個,正當他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割頭縣令”張克儉到任了。

不過,吳二楞今日能在第一時間就想到解決辦法,卻是與他這些年遊刃有餘地統禦手下諸人分不開的,而訣竅則隻有一個:遇事即刻解決,絕不要拖泥帶水!

而這也就是當日為什麼吳二楞一旦感覺張知秋會對自己構成潛在地威脅後,便立即著手要“先下手為強”的原因之所在了。

所謂實踐出真知,不外如是。

人民群眾從來都不缺少智慧——張知秋接下來便大開眼界:適合使用地石頭畢竟隻能是偶遇——這裏是沃野農田而不是山穀荒灘。

在張知秋地目瞪口呆中,一個佃農在領到了自己的那份麵後,直接將上衣脫下來鋪到了地上,然後就開始在這件衣服上和麵!

要知道這會兒白麵雖然不缺,可做飯的鐵鍋卻隻有那麼兩口;要是手腳慢了,那你就在後麵慢慢地瞪著眼等著吧……

就在張知秋這廂看的目瞪口呆、心悅誠服之際,吳二楞那裏卻已經是在開始拿嶄新地白蠟杆槍身用力地擀麵了,槍杆太細而不著力,兩個小弟輪番上陣,而吳二楞卻是早已跑去火頭軍那裏拉關係、套近乎了。

如果你要自覺眼高尿的遠、看不起這些一臉灰頭土臉地火頭軍們,那麼恭喜你,你喝到的一定是糨糊而不是麵條。

你想自己照看鍋灶?

哪兒涼快哪裏窩著去!

看著吳二楞們和那個創意百分百地佃農已經是進入了實質階段,其他領到麵的役夫們也一哄而散地有樣學樣,各自處理自己的那點兒麵粉去了。

事實上,如果不是輜重營裏不允許粒米片紙出營的話,隻怕這些役夫們大多是會把這些麵粉帶回家中的;如果再拿去糧店換做玉米渣或麩皮的話,那摻點野菜至少夠一家人吃三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