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破營(四)(1 / 2)

在張知秋的要求之下,張建西嚴令,所有的弩箭都必須在得到他本人的號令之後才可以發射,違令者殺無赦!

於是,非常奇怪的一幕出現了:當馬匪們陸續從矮牆後開始冒頭的時候,所有的弩弓卻是被從已經架好的發射位上撤了下去。

與此同時,那些老弱病殘的役夫們的長槍,也被全部地收繳到了最前麵的士卒手中,還有一些最強壯的役夫們,也被組織成一排排地長槍兵持槍以待,而在他們的身後,則是張繼宗和他的那些刀槍在手、目光陰森地黑衣士兵們。

當第一個馬匪猝不及防地掉入牆內地壕溝之後,陸續又有幾個收不住腳的掉了進去,不過因為壕溝中沒有布設槍頭、斷刀什麼地小機關,是以這些人一時也並無性命之憂,隻是這番驚嚇卻是難免的了。

按說要以張知秋的心思,是要在這第二道壕溝前安排一些長槍兵方好——象此刻這種情形,便可直接出槍捅人了,保證是一槍一個準的。

不過,看看為數不多的士卒們,張知秋話到嘴邊卻是終究沒有出口。

在這種需要硬碰硬戰鬥場合中,再強壯的役夫也是沒有用的,必須要有戰鬥力強悍、且心理素質過關的老兵方可以勝任的,否則那不是戰鬥,而是送人來被殺。

但此戰的關鍵,不是在於一定要殺多少敵人,而是要看大家能堅持多久的時間,是以,這種以人命換人命的做法便不可取了。

必須要承認的是,輜重營地戰力,不但是不及蠻族韃子,就是這些幾族混雜的馬匪,其戰鬥力也是要遠在這些募兵之上的。

至於那些役夫,說實話,那隻能就是用來消耗馬匪地體力的:即便就是殺隻雞,那也是要費點功夫的吧,何況於是個大活人。

更何況,張知秋這個環形工事將所有的人都圈在這裏,屆時將唯一的出口封堵之後,裏邊的人想要出去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不過,在張知秋想來,在那種必死之局的情形之下,隻要不是白癡,隻要手中有杆長槍,那誰都會往出捅兩下的吧?

雖說役夫們沒有什麼戰力,但是如果組成這種密集地槍陣的話,馬匪想要破陣,那也隻能是一刀一刀地來收割人命了!

事實上,張知秋最擔心地到不是馬匪的刀槍,而是他們的弓箭。

一般來說,一個箭壺可以盛放二十五到三十隻箭,通常明軍的一個弓箭手也就隻是攜帶一個箭壺——再多的箭,他也沒有能力在一次戰鬥中全部地射出去,體力根本就達不到。

不過,有些精於騎射的人卻還是有習慣於帶兩壺、甚至三壺弓箭的,張知秋如今也隻能是暗自禱告,希望這些馬匪中這樣的變態不會太多。

想到這裏,張知秋就感到萬分地慶幸:如果這些韃子不是急於趕時間和太過於輕視輜重營的話,遵照張知秋印象中他們擅於驅使明軍叛徒們為前驅的習慣,以這些馬匪來打頭陣送死,那麼即便是將這些馬匪全部消滅,麵對戰鬥力更強的韃子,輜重營也是會更加地凶多吉少的。

之前馬匪們已經先後地射過兩三輪箭,起碼應該是已經消耗掉一半以上,但輜重營所麵臨的最大問題,卻是沒有足夠的防護能力。

不要說是盾牌,就是充足地木板,輜重營也沒有,不過,對此張知秋也是想了一些應對辦法的。

除將能夠拆卸下來的車輛木板全部地拆卸下來之外,張知秋還蠱惑張繼宗下令將所有的帳篷全部地分拆開來,並且用水浸透,到後來營中清水耗淨之後,更是命令士卒們直接在上麵撒尿!

北地明軍地帳篷,一般都是象蒙古人一樣是用厚重地上好羊毛氈子做的,加水浸濕之後,雖然不能抵禦弓箭地近距離直射,但是對於拋射的流矢,卻還是有很好地防禦能力的。

雖然數量有限,但總還是聊勝於無吧……

對於零散突入進來的馬匪,張建西也聽取了張知秋的建議,將輜重營的弓箭手們以三人為一組,同時攻擊一人,這樣雖然會有漏網之魚,但是那個被攻擊之人卻是極少有能夠幸免脫逃的。

對於大隊的馬匪,張知秋準備采用的是“亂拳打死老師傅”的策略:不管會不會射箭,隻要是身強力壯的役夫,都讓張繼宗都給他們每人配備了一張強弓,而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手中的箭全部都射出去。

不需要準頭,隻需要力度!

戰鬥幾乎是在瞬間便激烈起來的,與後金韃子兵所使用的牛角號不同,馬匪們的進攻是在一聲悠長地呼哨後,突然間便發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