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出國——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圓

對待出國的態度應該像對待愛情一樣,努力爭取成敗隨緣,計較也沒有用。

任何人活在這個世上最終的目標都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怎麼實現人生價值?就是當年保爾說的話,“人的一生是應當這樣度過的,,當他,既不為,也不為……。”所以,人的一生真正有意義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這裏麵就包含了兩方麵的含義。

我就不明白現在的大學生到底在爭個什麼勁兒。新東方學校(北京最大的出國留學英語收費培訓部)每期托福班起碼有四個,每班平均四百人。我曾見過,炎炎赤日下午,有近一千名來自北大、清華、人大及外地高校的男女學生擠在一間教室中上課,唯一的通風設備是電扇。——現在的情況據說是改善了,成百上千的人在有空調的房子裏對著老師事先錄好的錄相帶發呆。有了眾多的拚命擠出國門的學生才造就了新東方之類學校的繁榮生機。據說北大經濟類院係1/3以上想出國,至於生物、化學等理科係削尖腦袋想出去的人多得就更不用說。我不禁要問,這些人為什麼想出國。有的說國外環境好、有的說國外掙錢多、有的說出國很風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最終使命是什麼?隻僅僅羨慕國外的生活條件、政治氣氛,以及各種各樣的開放嗎?我覺得那樣的話,你可能自己把自己騙了。國外雖然好,但那不是我們的家,你也不一定能過上那麼好的日子。國內雖然相對差一些,但這是生你、養你的土地,你隻有在這裏才能充分實現你的人生價值。當然,不排除那些出去了,本事學到手了再回來建設祖國的好人。總之,如果現在的家長、老師和學生都認識到了實現人生價值才是你人生的最終目標這個道理,那麼現在的出國大潮肯定會大大降溫。至少有一半的學生是盲目的、逃避的。

心靈處方:

當許多出國的留學生在國外大學倒閉之後都無處容身,這時也許會認為外國的月亮並不比中國圓。

44.虛名——莫為名利遮望眼

用虛名偽裝自己就象是用炮彈做裝飾品一樣,你計較虛名,也就是點燃了炮彈的導火線……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所謂人各有誌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我還是要奉勸各位:少一點欲念,多一點超脫,到了你出名的時機那一刻,你定會成功的,莫為名利遮望眼。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希夷誦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情不自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晚上,宋之問睡不著覺,翻來覆去隻是念這兩句詩。心中暗想,此詩一麵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法據為己有。於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希夷活活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

自古以來胸懷大誌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當作終生奮鬥的三大目標。三者能得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終生元憾;若能盡遂人願,更是幸運之至。然而,從辯證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就是說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問題在於,付出的值不值得。為了公眾事業,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則,付出越多越可悲。我們所說的忍名讓利,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提出的人生命題。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奉勸諸君,少一點貪欲,多一點忍勁,莫為名利遮望眼。

客觀地說,求名並非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想、玷汙自己的名聲。但是,什麼事都不能過於追求,隻要過分追求,又不能一時獲取,求名心太切,有時就容易產生邪念,走歪門。結果名譽沒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古今中外,為求虛名不擇手段,最終身敗名裂的例子很多,確實發人深思;有的人己小有名氣,還想名聲大震,於是邪念膨脹,連原有的名氣也遭人懷疑,更是可悲。

有一位朋友來到居裏夫人家中做客。他忽然發現居裏夫人的小女兒手裏正在玩弄的是英國皇家學會最近授予居裏夫人的一枚金質獎章。他不禁大吃一驚,忙問:“居裏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獎章,那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讓孩子隨便拿著玩呢?”

居裏夫人聽了後,笑了笑說:“我隻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是玩具,隻能看看而已,決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居裏夫人正是以這種不斷進取的精神,一心撲在科學研究上,不斷取得了新的成就。後來她和她的丈夫共同發現了鐳元素,然後她又獨自發現了氯化鐳,並分析出鐳的單體,為科學研究和醫療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她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惟一的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