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從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在青龍集、陳官莊地區全殲杜聿明集團,俘獲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淮海戰役結束。
淮海戰役,是國共雙方以徐州為核心,在淮海地區舉行的一場規模最大的軍事較量。國民黨軍在這個地區集結有50萬人,戰役開始後又陸續增援30萬人,蔣介石的嫡係占據很大部分。解放軍投入兵力包括地方部隊約60萬人。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曆時65天,共消滅國民黨軍主力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中、下遊以北廣大地區,使國民黨軍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主力喪失殆盡,國民黨的南京政權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第七節《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
《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獅子山西麓的古靜海寺遺址上,該館通過4個展廳共130餘幅(件)圖片、史料和實物,展示了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腐敗的清政府屈膝求和、割地賠款這一中國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館內新增的條約陳列室,陳列著中國近代(至1949年)與外國政府簽訂的1100多個條約,其中大部分是不平等條約。1997年6月,《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被中宣部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展覽以“百年滄桑,國恥毋忘”為主題,分四個展室進行展示,讓參觀者穿越百年時空,看到中華民族從屈辱走向強盛的曆程。
第一部分“英軍入侵”,主要介紹鴉片戰爭爆發的曆史背景和戰爭的簡要過程。通過英國東擴示意圖,揭露英國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的野心。通過煙民吸食鴉片的圖片和煙槍燈具等實物,說明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沉重災難。通過巨幅油畫“虎門銷煙”,表現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通過介紹鴉片戰爭的經過,揭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第二部分“城下之盟”,主要介紹《南京條約》產生的過程。這一部分通過展品:靜海寺原貌沙盤、油畫“簽約場景”、“康華麗”號模型、《南京條約》木刻文本照片及奏折和圖片資料,比較詳細地介紹《南京條約》談判、簽訂的時間、地點和過程以及條約的具體內容。
第三部分“喪權辱國”,主要介紹《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這一部分的主展品是由1182個中外舊約以展開的巨大線裝書的形式組成的“條約牆”,輔以其他的圖片資料,形象地表述了《南京條約》給中國曆史帶來的深重災難。
第四部分“香港回歸”,主要以圖片資料介紹香港回歸的曆史進程,以表明中國人民和新中國三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收回香港所進行的不懈努力。以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灣風景製作的巨型燈箱——“香港的明天更美好”,表達了全國人民的美好祝願。
1840年6月,英國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和談,雙方共在寺內和談四次。8月29日,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割讓了香港島,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人深深體會到了“弱國無外交”、“落後會挨打”的滋味,靜海寺也從此與香港有了特殊的曆史聯係,成為中國近代史起點的象征。
五百多年間,靜海寺曆經災難與戰火,解放後僅剩數間偏殿。1987年在舊址複建628平方米的仿明建築,由於不是原貌的修複,故稱為“古靜海寺舊址”,1990年被辟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為了迎接香港回歸,1996年底進行了擴建,陳列館的占地總麵積達到2800平方米。整體建築具有江南園林風格,古樸典雅。舉世聞名的明城牆依伴著獅子山蜿蜒而過,像一幅展開的曆史畫卷,靜海寺恰似畫麵上獨特的一景。
第八節梅園新村紀念館
梅園新村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東端的梅園新村街道兩側。紀念館由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國共南京談判史料陳列館、周恩來銅像、周恩來圖書館等組成,屬於近現代曆史遺跡及革命紀念建築物。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包括梅園新村17號、30號、35號,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間與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機關駐地。17號是代表團辦事機構駐地。30號、35號是當年代表團領導成員周恩來、董必武、李維漢、廖承誌、鄧穎超和中共南方局組織部長錢瑛的住處。國共南京談判史料陳列館位於梅園新村街道西側,占地麵積2200平方米,陳列麵積1000平方米。館名由前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寫。
陳列館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建築,采用傳統的四合院格局,周圍是頗具民族風格的老虎窗、石刻透空窗,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山牆上變形組合的馬蹄蓮,正麵牆上變形梅花等藝術品,象征著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處變不驚、從容機智的大將風度和傲霜鬥雪、蔑視強權的堅強意誌。陳列廳正中是一座高6.5米、寬3.3米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是整個展廳的視覺中心。浮雕上鐫刻著中共代表團領導成員和部分工作人員的群像,浮雕上的風雲圖案表明他們都是叱吒風雲的曆史人物,整個畫麵成反S形,象征著中國共產黨人走過的曲折漫長的道路。
周恩來銅像位於露天庭院的正麵牆前,高3.2米,重900公斤,神形兼備,以周恩來當年步出梅園新村30號大門的照片為原型,表現出周恩來堅定、沉著、機智、從容的革命家形象。
周恩來圖書館是1998年江蘇省暨南京紀念周恩來百年誕辰的重點工程,位於陳列館北麵,梅園新村30號的西南角,占地麵積855平方米,建築麵積1280平方米,由民國初期四幢民居式小樓改建組合而成。分上下兩層,內設展廳、閱覽廳、音像資料廳、采編室、書庫等。圖書館館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題寫,主要收藏周恩來的論著、文獻、照片、音像資料以及介紹他的生平、思想的書刊、資料等,現藏書數萬冊。圖書館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的指導下,成為全國第一家周恩來圖書館資料研究中心。
1946年5月3日,國民政府遷都南京。當天,周恩來、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團由重慶到南京,至23日,中共代表團南京辦事處(11月19日改為中共駐京辦事處)100多人進駐梅園新村30號、35號、17號,繼續進行艱苦的停戰談判。當時對外稱中共代表團南京辦事處,對內稱中共中央南京局。南京局內設組織部、宣傳部、外交事務委員會、地下工作委員會、群眾工作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和黨派組、軍事組、資料組、政治研究室、辦公廳以及第十八集團軍駐京辦事處、解放區救濟總會駐滬辦事處等機構。南京局還領導國統區部分黨組織的工作。中共中央為揭露國民黨的內戰方針,並盡可能推遲全國性內戰爆發,派代表團到南京談判,竭力爭取和平,就中原內戰、東北停戰、國民大會等問題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簽訂了《關於停止中原內戰的協議》,推遲了中原內戰爆發的時間,為中原部隊戰略轉移贏得了時間。
1946年6月6日,在迫使蔣介石下達為期15天(後又延期8天)的東北停戰令,以後為停戰、整編、恢複交通等談判,中共又做出多次讓步,但終因國民黨堅持無理要求而使談判陷入僵局。26日全麵內戰爆發。中共態度是:全麵長期停戰,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改組國民政府。蔣介石一麵擴大攻勢,一麵不斷提出新的無理要求並拉攏、誘騙第三方麵參加“國大”。11月15日“國大”開幕,談判由此破裂。
1947年2月27日、28日,國民政府渝、京、滬警備機關分別通知駐該地中共機關,限於3月5日前撤返延安。3月3日,董必武從上海到達南京,與張治中、張群等交涉撤返事宜。7日上午,中共駐京、滬兩地人員74人撤離南京。董必武在機場發表書麵講話,並向南京人民告別:“再見之期,當不在遠。”中共中央南方局在10個月的時間裏,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針鋒相對、有理有節的鬥爭,推遲了全麵內戰爆發的時間。同時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推動國統區黨的工作和愛國民主運動,開辟了人民革命的第二戰場,為加速革命新高潮的到來,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有一隻製作精美的清末仿康熙的五彩瓷花瓶,瓶頸腹部有寄托款“大明成化年製”,瓶上繪有“八仙過海”。此瓶是周恩來60多年前在梅園新村送給司徒雷登的禮物,曆經半個世紀於1988年又輾轉回到中國。
1946年11月,國民黨當局一手包辦召開“國民大會”,“假民主、真內戰”的猙獰麵目終於露出,國共談判徹底破裂,周恩來被迫率中共代表團部分成員離開南京返回延安。臨行前,他讓負責外事的王炳南將這隻五彩花瓶贈送給當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周恩來選此花瓶相贈,含義深遠。當時國共兩黨勝負未定,就如同波濤中的八仙,在海上各顯神通,隻有戰勝風浪的人才能到達勝利彼岸。
司徒雷登出生於在中國傳教的傳教士家庭,成長在中國,對中西文化融會貫通,才華橫溢。1918年,北京的兩所教會大學,彙文大學與協和大學合並為燕京大學,校方讓司徒雷登執掌新的學校。司徒雷登說服哈佛大學與燕京大學合作,於1928年春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利用美國霍爾教育基金,建立哈佛燕京圖書館,使燕大成功地召集到當時最著名的一些大師、學者,也使燕大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大學之一。司徒雷登對弘揚中國文化的事情也很熱心。20世紀30年代,梅蘭芳赴美演出,資金不夠。司徒雷登到各方募資,甚至還自掏腰包,梅蘭芳才得以成行。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司徒雷登在燕大升起美國國旗,與日寇周旋。由於當時美日還未撕破臉,日本人不敢輕易為難燕大,燕大逐漸成為華北抗日人士避難的秘密據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立即占領燕大,將其強行解散,並逮捕司徒雷登。日本人經常審問司徒雷登,詢問他幫助過哪些中國人,為何要幫助中國人。司徒雷登說,他幫助中國人,是因為信任他們,他也被中國人信任,他不能辜負中國人的信任。懾於司徒雷登巨大的聲望,日本人未敢對他用刑,將他囚禁了四年,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司徒雷登才重獲自由。
1946年,司徒雷登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在國共談判期間,他受命於美國政府斡旋於國共兩黨之間,在與周恩來的交往中,深深欽佩周恩來的偉大氣度、人格和淵博的學識,稱周恩來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外交談判奇才”。司徒雷登收到周恩來的禮物後,十分珍惜,數十年珍藏此物。他晚年與秘書傅涇波共同生活,曾有英國人和台灣人願出高價買下此瓶,司徒雷登都婉拒了。他生前多次囑咐傅涇波:“我過世以後,應當把此物歸還原主。”
1988年,時年89歲且臥病在床的傅先生,深知自己時日不多,但老病之身遠渡重洋實在困難,於是委托自己的女兒傅海瀾將花瓶護送回國。在梅園新村紀念館奠基之際,傅海瀾女士帶著司徒雷登的遺願,將這隻輾轉了42年的花瓶護送到當年周恩來戰鬥過的梅園新村。
第九節沙家浜革命曆史紀念館
沙家浜革命曆史紀念館位於常熟市沙家浜鎮,是為紀念和弘揚沙家浜軍民光榮傳統而建立的教育展覽館。紀念館占地麵積6400平方米,建築總麵積4492平方米,是一個集展示區、半景畫區、接待區和影視觀賞區等多個功能區為一體的現代曆史紀念館,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抗日戰爭時期,位於陽澄湖畔的沙家浜成為蘇、常、太遊擊根據地。在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新四軍利用陽澄湖地區的天然地理條件,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武裝鬥爭。血戰沙家浜、激戰陽溝婁、伏擊八字橋、夜襲滸墅關、奇襲虹橋飛機場等曆史事件至今仍廣為傳頌。紀念館再現了當年沙家浜抗日軍民魚水情深、共同抗敵的感人事跡。
在紀念館的建設過程中,始終秉承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兩大主題,運用聲光電高科技展示手段,把曆史圖片和仿真環境、實物展示和動態互動體驗相結合,全麵構建一個互動體驗式的新模式,讓參觀者真正感受置身於抗戰場景,從而更加深入了解沙家浜革命的背景和特點。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展示功能,把沙家浜曆史人文、市雙擁館、展覽廳和會議接待廳等有機結合,提高展示和接待水平。館外有瞻仰廣場、春來茶館、印報所、廣益商行、東進橋、蘆葦蕩景區、紅石民俗文化村等。
1937年7月下旬,外岡遊擊隊改編為“江抗”三路三支隊,隨“江抗”三路部隊在外岡地區活動。
婁塘地區有支由當地愛國青年王波和譚繼誠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較小,要求“江抗”部隊前去殺敵,以威懾嘉定東鄉的敵人。部隊決定“江抗”第三路一部共500餘人,開進嘉定東鄉徐行一帶活動。由外岡遊擊隊改編的三支隊也一同前往。
8月初,部隊東進到達徐行鎮西北八字橋一帶,外岡遊擊隊駐李家宅。早上,外岡遊擊隊炊事員上街買菜時,被嘉定縣偽自衛團三大隊大隊長樊士林發現。樊士林報告了日軍。日軍守備隊聞訊後,一麵用電話通知南翔、太倉等地的守備隊前來接應,一麵下令將嘉定東、北門緊閉,留一個班守衛西、南門,其餘日本兵傾巢而出。中午11時半,日軍到達八字橋。“江抗”部隊宿營的八字橋一帶有李家、吳家、管家三個村子。這三個村成“品”字型。外岡遊擊隊住在李家村,位於“品”字的東南角,由“江抗”在錫澄地區改編群眾抗日武裝組成的五支隊住在管家村,位於“品”字的西南角,“江抗”三路司令部住在吳家村,位於李家、管家村後麵居中處。五支隊崗哨放在管家村西北麵一個有三四戶人家小宅子西邊的橋墩下,狡猾陰險的日軍接近目的地時不走大路和橋梁,從一隻正在絞水草作肥料的農船上擺渡過河,繞過五支隊的步哨。等五支隊換哨的戰土發現鳴槍報警時,日軍已跑到小宅子後麵的竹林裏用機槍和擲彈筒對著管家村射擊,隨後日軍衝了上來。正在吃飯的五支隊戰士立即放下碗筷,投入戰鬥。敵人的火力被壓了下去,被迫向河岸退去。
住在李家村的外岡遊擊隊,已經吃過中飯,正在午休。隊長呂炳奎還在三路司令部談工作。聽到槍聲,他立即趕回部隊,命令任增率領部隊出擊。雙方火力很猛,戰鬥十分激烈。戰鬥中,外岡遊擊隊發現日軍企圖從小宅子後麵一條叫界河徑的小河上擺渡,從背後包抄五支隊,就立即用機槍把日軍的去路封鎖住,粉碎了敵人包圍五支隊的陰謀。日軍遭到猛烈打擊,急忙將主力調過頭來,用機槍和擲彈筒對準外岡遊擊隊猛轟。五支隊回過頭來,支援外岡遊擊隊。戰鬥相持不下。日軍為了取得戰鬥的主動權,從已到南雙廟的增援部隊中分出一路兵來。繞過柴塘、毛家宅,迂回到了外岡遊擊隊後方,企圖進行合圍。文化教員祝德新發現後,連忙命令一部分戰士轉過身來射擊。這時,天空中升起兩團白煙,這是日軍打的信號彈,他們以為“合圍已成,勝利在望。”
正當外岡遊擊隊處在兩麵受敵的時刻,突然陣地兩側同時響起了猛烈的機槍聲,將兩麵日軍的火力壓住了。原來,當日軍調動兵力企圖實行合圍時,這一切已被“江抗”二路的指揮員們看得清清楚楚,他們命令先前支援五支隊作戰的一連警戒毛家宅,三連自管家村出擊。從毛家宅迂回過來的日軍落入了一連的火力網,正麵同外岡遊擊隊作戰的日軍,則陷入了三連的火力網裏。當日軍發覺他們已經陷入包圍時,紛紛向屋內退去。不一會,牆壁、門窗被打得像馬蜂窩,日軍傷亡慘重。他們的擲彈筒、子彈已用完,還擊的槍聲已顯得軟弱無力。此時,“江抗”首長命令外岡遊擊隊撤出戰鬥,在五支隊一、三連的火力掩護下,外岡遊擊隊安全地撤出了李家宅,一連和三連繼續打擊日軍,日軍招架不住,撤出戰鬥潰退而去。
這一仗,從中午12時,打到下午4時許,日軍死傷慘重。據第二天群眾反映,日軍死8人,傷11人。外岡遊擊隊排長黃錫恩,五支隊三連戰士顧根福等6人英勇犧牲,還有幾個戰士受傷。外岡遊擊隊從李家村撤出時,“江抗”指揮員站在村子後麵的要道口,向撤出來的呂炳奎含笑點頭,稱讚他們:“打的好,真勇敢!第一次和日軍正麵作戰,就打的這樣出色,真不簡單。”參戰部隊隊員八字橋撤出後,經婁塘、朱家橋鎮,於當夜回到外岡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