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第一座由國家興建的國立大型綜合博物館,它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坐落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門內北側,占地7萬餘平方米。兩座陳列館(曆史陳列館和藝術陳列館)均為仿遼宮殿式建築,黃瓦紅柱,巍峨壯觀。博物院現藏各類文物標本和曆代藝術品41萬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0件,國家一級文物1000餘件,青銅、書畫、陶瓷、家具、文獻、絲織品等類別一應俱全。2001年6月,南京博物院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京博物院以“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為己任,以各種陳列展覽為媒介,努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務。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江蘇曆史陳列”為基本陳列,該陳列以近3000件的考古學、民族學文物和曆史文獻為主要展品,展示江蘇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曆史。後經修改、補充、提高,於1989年更新為“長江下遊五千年文明展”,將展示地區擴大到長江下遊,包括江蘇、安徽、上海和浙江、江西部分地區,同時增加“江蘇考古陳列”、“我們的昨天——祖國的曆史、民族和文化展”兩個基本陳列。
1999年,藝術陳列館落成並對外開放,陳列麵積7000平方米,設立了珍寶、玉器、青銅、明清瓷器、書畫、陶藝、漆藝、織繡等11個專題陳列館,長年展陳珍品5000餘件,展陳精美,品位高雅。自開放以來,深受社會各界的讚譽和歡迎,被國家文物局評為“99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在辦好基本陳列的同時,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總數約300個左右,觀眾達1200萬,其中海外觀眾50餘萬,影響幾乎遍及世界五大洲。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對外開放,為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曾先後在日本、德國、埃及、墨西哥、俄羅斯、比利時、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我國香港、澳門、台灣地區舉辦展覽,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最大努力和積極貢獻。
杭州市西北郊良渚鎮,是分布於太湖流域地區的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良渚玉器發現於1973年7月1日,是原始社會的禮儀祭祀重器,被稱為高古玉,是人們追求的高品質、高檔收藏品之一。良渚玉器代表了史前玉文化的高峰,了解、研究這批玉器對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至關重要。至今,經過科學發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的重要遺址有30多處,大型墓葬50餘座,出土玉器已達萬件,精品約在500件。良渚玉器發掘數量多、年代久遠、工藝精湛,以其獨特的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掀起了收藏與研究良渚玉器的熱潮。隨著良渚文化考古的發現和研究,仿製良渚玉器不斷湧現。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良渚大墓和玉器被考古發掘,推動了國內外良渚玉的收藏熱潮。市場上一旦出現古玉,就會被眾多淘寶者收入囊中。在貨源少而買主多的情況下,以杭州為中心的仿古玉器圈逐步發展起來,第一次仿製良渚玉器的高潮也隨之而來。
良渚玉器作坊主要在江浙皖地區。在浙江餘杭瓶窯鎮一帶,玉器作坊已達上百家,仿製水平逐步提高,“湖州造”也聞名全國。據統計,目前蚌埠市有2000餘家玉器作坊,從業人員多達數萬人,市場上50%的仿古玉都出自這裏。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良渚玉的“東南風”也吹到了台灣,掀起了一股收藏熱潮。而在世紀之交時,小小的良渚玉器還引發了一場風波,令大陸和台灣考古界、文博界震驚不已。台北故宮博物院高價購藏兩件體積小巧的鳥立高柱形良渚玉飾件,被民間人士提出真偽質疑。最後通過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檢測玉質,並經大陸權威考古學家的鑒定,確定其為既真且好的重要古玉。
明代末年,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將自鳴鍾帶進了紫禁城,使中國人第一次認識了西洋的鍾表。西洋鍾表不僅具有走時、打點的功能,還可以進行舞蹈、滾球、轉花、音樂等千變萬化的表演,博得了宮廷的由衷喜愛。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西洋鍾表大量傳入中國,以後皇宮、民間相繼仿製西洋鍾,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本鍾”陸續出現。這一時期流傳中國的西洋鍾表以及陸續自行仿造的本鍾,不僅在中國,即使在世界鍾表史、鍾表收藏史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南京博物院所藏宮廷西洋鍾、廣鍾和蘇鍾主要來自中央博物院和自身的收藏,也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江蘇文管會撥交的藏品。經過長期的征集、撥交、購置,南京博物院奠定了明清鍾表的收藏基礎和入藏規模。
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和推移,院藏大多數鍾表的外在品質以及內在功能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傷損,如何修複院藏鍾表,使其發生應有的陳展功能一直是院文物保管工作非常重視的事項之一。古鍾表修複技藝作為一種依賴言傳身教傳承的傳統技藝,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能短時期培養出來。因而修複宮廷西洋鍾表、本鍾的專業人才非常少。如何使這批院藏鍾表恢複功能,顯然取決於能尋覓到高水平的專業維修人員。幾經輾轉,南京博物院找到鍾表收藏家陳仲仁和鍾表維修師張誌民。
陳仲仁生於1947年,是一位有著極不平凡經曆的古董鍾表收藏家。他是一位孤兒,年幼時經常路過堂子街舊貨市場,看到店中鍾表居然能報時、打更、奏樂,對此感到十分新奇,能擁有一塊鍾表成為他幼年的夢想。這個夢想一直追隨陳仲仁走過了40餘年,他已收藏六百多件古今中外的鍾表。近半個世紀的鍾表收藏道路,使他逐步掌握了中外鍾表的鑒定和維修技術。
張誌民生於1945年,是一位技術非常精湛的鍾表維修師,由於從小接觸機械,開過汽車,搞過相機、鍾表維修及收藏,因而非常了解各類鍾表的性能、結構,動手能力極強,可以手工製作各種零配件,被同行熱切地稱為“鍾表維修能人”。
經過接觸和進一步了解,2011年3月,南京博物院最終決定特聘陳仲仁、張誌民兩人致力於院藏鍾表的維修、修複工作。
經過195天的緊張工作,65件院藏鍾表終於成功修複,並於2011年12月23日在南京舉行了南京博物院古代鍾表修複與保護項目成果論證會。來自北京、南京的專家團一行二十多人仔細觀看已修複好的一件件宮廷鍾表以及悅耳的鳴奏表演,都流露出喜悅、欣慰的神色。
第二節泰興黃橋革命曆史紀念地
泰興黃橋革命曆史紀念地位於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包括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塔、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新四軍第三縱隊司令部舊址、粟裕部分骨灰安放處等,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位於黃橋鎮米巷10號丁家花園內,於1979年籌建,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1990年第一次擴建,2005年初再次整建。改建後占地麵積4820平方米,是建館最早的新四軍紀念館。紀念館屬於近代園林建築,現館藏三級以上曆史文物4000餘件,曆史照片2500多幅,新四軍老戰士及省部級以上幹部字畫、題詞300多幅,並設有電子觸摸屏、電動圖、聲光電模型等科技產品,又陳列了與現場場景相適應的人物蠟像。紀念館對新四軍黃橋戰役進行了全方位、多層麵的展示。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位於薑堰市南大街219號,因為位於古運鹽河拐彎處,所以取名曲江樓。1940年夏秋,新四軍抗日東進,9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進駐曲江樓,總指揮陳毅下榻於樓上,運籌帷幄,為決戰黃橋打贏了政治仗,進而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新四軍第三縱隊司令部舊址原為嚴複興樓,係清代民居建築。1940年10月粟裕、陶勇在這裏指揮所屬將士堅守黃橋,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七次衝鋒,為黃橋戰役的全麵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新中國成立後粟裕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長、中共中央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他生前就希望身後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經頻繁戰鬥過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裏的戰友們永遠在一起。黃橋戰役是粟裕和陳毅一起創造的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因此粟裕逝世後,在中央軍委的直接安排下,由他的夫人楚青親自護送部分骨灰來到黃橋,撒於此處,並立墓碑紀念。
1940年初,主持華中地區工作的劉少奇製定戰略先集中發展蘇北。3月,新四軍和國民黨黨軍在安徽東部定遠、來安地區交戰,取得勝利。同年九月,協同新四軍開辟蘇北的南下的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部)第一、第二支隊和新四軍第五支隊,分別抵達漣水以北地區和大運河西岸,與新四軍蘇北部隊形成有利的戰略態勢。同年,粟裕率領所部新四軍進入蘇北。當時新四軍實行“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因蔣介石、顧祝同為新四軍劃定的防區非常狹窄,對新四軍作戰及發展非常不利。因此,新四軍決定向防區外發展。
1939年5月,陳毅派遣葉飛率領第六團赴江陰、無錫、常熟地區活動,而新四軍的茅山抗日根據地也具有一定規模。陳毅、粟裕遂決定,陸續派遣部隊北渡長江,向長江北岸發展。經過幾個月的作戰與發展,至11月底,新四軍已有數支主力到達蘇北,控製了長江渡口。新四軍跨長江兩岸,占據了有利態勢。粟裕率新四軍進入蘇北發展後,和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韓德勤的部隊發生過多次摩擦,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嚴重阻礙新四軍的發展。
1940年7月,粟裕指揮新四軍出其不意地渡過長江,一舉將黃橋的國民黨頑軍消滅。後來,新四軍采取退讓姿態,得到了輿論支持,同時也達到誘敵深入的目的。9月30日,韓德勤集中大部兵力,由海安、泰州等地分三路向黃橋進犯。這時,八路軍南下部隊尚在老黃河一線,第五支隊仍在運河以西,難以配合蘇北部隊的戰役。經過審慎研究,為了贏得一舉解決蘇北問題的時間,陳毅決心以劣勢兵力在黃橋地區獨立同韓部決戰。粟裕協助陳毅具體組織戰役並負責戰場指揮,決定以黃橋為軸心,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殲擊韓部。9月30日,新四軍撤出薑堰,這也到達了新四軍的底線,黃橋戰役一觸即發。
新四軍撤出薑堰後,粟裕親臨前線指揮黃橋戰役。從10月3日至10月6日,粟裕指揮新四軍經過多次戰鬥,共殲滅國軍主力12個團,保安第16旅全部,保安第3旅、保安第5旅各一個團,共計11000餘人,國軍第89軍軍長李守維、獨立第6旅旅長翁達及旅、團長數人陣亡,俘虜國軍33師師長孫啟人,99旅旅長苗瑞林、117師參謀長等師、旅、團軍官30餘名,下級軍官600名,繳獲長短槍3800餘支,輕、重機槍189挺,山炮3門,迫擊炮59門及大量彈藥和軍需物資,新四軍取得勝利。
戰役自10月3日起至6日結束,韓德勤部第89軍軍長以下11000餘人被新四軍擊敗,軍長戰死。新四軍乘勝追擊,進占海安、東台等地。10月10日,新四軍蘇北部隊前鋒與南下八路軍先頭部隊會師於東台縣之白駒鎮。
第三節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
贛榆抗日山烈士陵園位於連雲港市贛榆縣夾山鄉王洪村抗日山南坡,由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山東軍區、濱海軍區軍民於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後四次為抗戰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陵園於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現占地600畝,依山而建,分為墓區和陵園。墓區建有751座墳墓,安葬著800餘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銘刻著3576位烈士英名。陵園共分為八個坡段,一條石階沿坡而上,把八個坡段連接成一個博大而又精致的建築群落。從第三坡段開始,建有小沙東海戰烈士塚,塚高8.4米,塚前立有三聯碑。東碑有陳毅題詞“浩氣長存”,西碑是陳士榘將軍題詞“英靈千秋”,中碑是小沙東海戰烈士塚,塚內安葬彭雄、田守堯等16位烈士。
第四坡段上建有波蘭記者漢斯·希伯的圓錐形紀念塔,高5.1米,上有時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華的題詞。
第五坡段上建有一座用灰色花崗岩砌成的六角亭式建築——八路軍著名抗日將領符竹庭之墓。墓高5.2米,正麵鑲嵌著符竹庭的彩色銅像,銅像係熔煉30餘公斤子彈殼鑄成,兩側有羅榮桓、黎玉、肖華,原濱海區專員謝輝、參議高讚非等人的題詞以及濱海區黨委撰寫的《竹庭悼文》。
第六坡段是濱海軍區抗戰烈士紀念塔,塔高8.3米,正麵是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敬獻的碑文,塔基座為五麵,每麵鑲嵌著記錄犧牲烈士的英名和戰績的石碑。
第七坡段是抗日烈士紀念堂,占地麵積為193.5平方米的一層建築,堂內展示了許多珍貴抗日戰爭史料。紀念堂前麵是一座方錐體紀念柱,柱高4.15米,是當年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所立,正麵題“烈士英名垂千古”七字,東麵為115師教導2旅政治部的《抗日烈士紀念塔續序》,北麵為朱德的《抗日五周年挽八路軍陣亡將士》,西麵為《抗日烈士英名錄》。
在山頂的第八坡段有建於1942年的抗日山烈士紀念塔和烈士紀念亭,紀念塔高10.4米,四麵四角,1942年7月7日落成。塔頂造型為一手擎旗、一手持槍的八路軍戎裝塑像,塔身正麵有“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東麵是《抗日烈士英名錄》和《抗日五年主要戰績》,北麵是《抗日烈士英名錄》,西麵是二旅政治部的碑文。在紀念塔西側是烈士紀念亭,用花崗岩砌成,高7.9米。
抗日烈士紀念塔自落成至今已經曆了70餘年的風雨滄桑,依舊巍然屹立。它象征了中華民族抵禦外強、光複河山的偉大決心,證明了中國人民永不可辱。現始今,它已經成為抗日山烈士陵園的形象標誌和精神豐碑。
登上抗日山頂峰,仰望巍峨聳立的紀念塔。塔頂造型為一手擎旗、一手持槍的八路軍戎裝塑像。塔身正麵的“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是由著名書法家、當時山東縱隊團長武中奇書寫。當年修建紀念塔時,找了很多當地秀才撰寫塔名。可惜的是秀才書法雖然技法講究,但總感覺風骨不足。最後,請來部隊中的青年團長武中奇題寫。沒有鬥筆,就用當地一種麻紮成刷子代替。武中奇滿腔豪氣,大筆一揮,“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蒼勁有力。秀才們見了之後都暗自慚愧,讚歎道:“共產黨、八路軍中人才濟濟,消滅日寇指日可待!”
武老先生曾經拓下過這筆跡。1983年武中奇在北京舉辦的書展中就有這份拓片,後收藏於軍事博物館。在1942年7月7日紀念塔的落成典禮上,羅榮桓、陳光、肖華、黎玉、穀牧、陳士榘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塔下合影留念。這張合影照片現陳列在第二坡段的革命烈士紀念館中。每年各地群眾前來瞻仰先烈、憑吊忠魂時,也總會在此照相留念。
抗日山烈士陵園是中國建園最早、規模最大的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園。它是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歲月裏,由濱海區軍民一邊打仗一邊修建的,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陵園內安葬的烈士既有八路軍將士,也有新四軍將士;既有國內革命烈士的墓碑,還有國際友人紀念碑。紀念館裏既有中共抗日將領事跡的展示,又有國民黨愛國將領英勇抗日的事跡介紹。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事跡永遠閃耀著民族精神的光輝。他們不僅受到後輩的景仰,在當時也是激勵抗日軍民奮勇殺敵的旗幟。
1941年3月,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與山東縱隊2旅聯合展開贛榆戰役,殲滅日偽軍1600餘人,濱海抗日根據地得以鞏固並擴大。濱海軍民在歡慶勝利之時,對犧牲的勇士更加懷念,因而準備建立“抗日烈士紀念塔”。教導2旅政委符竹庭親自踏勘選址,最後選中贛榆縣西部馬鞍山巔。紀念塔自1941年7月7日開工,1942年7月7日落成。山東軍區舉行落成典禮,公祭抗日烈士。
就在紀念塔即將建成時,教導2旅政治部在文件箱中又找到一本烈士花名冊。為永遠銘記烈士英名,決定續建抗日烈士紀念堂。1942年8月開工,1943年7月7日建成。同一天,濱海區召開大會,悼念於當年3月犧牲的黃海小沙東海戰烈士,決定將烈士遺體移葬抗日山。
1943年11月26日,符竹庭犧牲,濱海區軍民在馬鞍山南麓為他修建陵墓。1944年7月7日,在偏僻荒涼的馬鞍山,抗日烈士陵園初步建成,馬鞍山於是更名“抗日山”。濱海區軍民在這裏舉行5000人大會,為抗戰7年來犧牲的烈士舉行公祭。
1949年以後,黨和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護建,形成了由紀念塔、紀念亭、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塚和東西墓群為主的大型烈士陵園。1991年為紀念建園50周年,撥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紀念碑、八路軍躍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將軍陵寢,重修了陵園大門等。
第四節常州“三傑”紀念地
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都是常州人,被稱為“常州三傑”。常州“三傑”紀念地位於常州市區蘭陵路33號,占地麵積6.42萬平方米,於2005年11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