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克服人性的弱點,巧妙贏得他人讚同(2)(1 / 3)

S先生是紐約一位青年律師,最近參加了由美國最高法院審理的一個重要案件的辯論。這一案件涉及一大筆金錢與一項重要的法律問題。在辯論中,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對S先生說:“《海事法》的追訴期限是6年,是不是?”

S先生頓時有些吃驚,他注視該法官許久,然後直率地對他說:“審判長,《海事法》中沒有關於追訴期的條文。”

S先生後來在我的輔導班中敘述他的經曆時說:“法庭立即寂靜下來。法庭中的溫度好似降到了零度。我是對的,這位法官是錯的,而我也如實地告訴了他。但那能夠使他變得更加友善些嗎?不。盡管我相信法律可以作為我的後盾,而且我也很清楚當時我的發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精彩,可是我並沒有說服他。我犯了個大錯,當眾指出一位學識淵博的、極有聲望的人錯了。”

很少有人會進行邏輯性的思考。我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犯有有主觀的、偏見的錯誤。多數人都有成見、嫉妒、猜疑、恐懼,以及傲慢等許多缺點。

有一次,我雇了一位室內裝飾設計師,為我家中裝一些窗簾。當賬單送給我時,我大吃一驚。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我家,他看到這窗簾,問了問價錢,然後帶著得意的口氣大叫說:“什麼?簡直太過分了。我想你大概上了他的當。”真的嗎?是的,她說的是實話,但很少有人願聽別人羞辱自己判斷力的實話。所以,受習慣的驅使,我開始竭力為自己辯護。我說最好的東西總是最貴的,一個人不可能希望用便宜的價格買到既品質優良,又具有藝術特色的東西,等等。第2天,另一朋友來我家。她很熱心地讚賞那些窗簾,並表示她也希望自己有能力為家裏安裝這麼精美的窗簾。我這時的反應完全不同了。“哦,說老實話,”我說,“我也沒錢買那些窗簾,它們實在太貴了。我現在還後悔買了它們。”

當我們犯錯的時候,我們或許會自己承認。如果對方待我們非常和善友好,我們也會向別人承認,甚至會對我們自己這種直率坦誠而感到自豪。但如果有人硬是要將難以下咽的東西塞進我們的喉嚨,那可辦不到……

如果你想要得到一些關於待人處世、自我控製、增進品德修養的有益建議,不妨讀一讀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這是一本極吸引人的傳記,也是美國文學吏上的名著之一。在這本自傳中,富蘭克林講述了他如何克服好爭辯的陋習,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能幹、最和藹、最善於外交的人。

當富蘭克林還是一個冒冒失失的青年時,有一天,教友會一位老教友將他拉到一邊,用尖酸刻薄的話訓斥了他一頓。那幾句話大致如下:“你可真是無藥可救。你嘲笑、攻擊每一位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意見太不實際了,沒人接受得了。你的朋友甚至會覺得,如果你不在場的話,他們會更加自在。你知道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東西了,而且也沒有人願意去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所以你不可能再學到新知識了,而你現在所知卻又十分有限。”

據我所知,富蘭克林最大的優點之一,是他接受那尖刻責備的態度。盡管他已經成熟,也很明智,但他能領悟到那是事實,並發現這樣下去的話,他將麵臨前途及社交失敗的危險。於是,他改掉了陋習,立刻拋棄了他的驕傲、固執的態度。富蘭克林說:

“我訂下一條規矩,絕對不許武斷,不允許傷害別人的感情,甚至不準說‘絕對’之類肯定的話。我甚至不允許自己在語言文字中使用過於肯定意思的字眼。我不再說‘當然’、‘無疑’等等,而代以‘我想’、‘揣度’,或‘我想像’一件事可能是這樣或那樣,或‘目前在我看來是這樣’。當別人肯定說了些我明知其錯誤的話,我也不再冒冒失失地反駁他,不再立即指出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時,先說‘在某種情況下,你的意見不錯;但在現在的條件之下,我認為事情或許會……’等等。很快我就看出我這種改變態度的收獲,我所參與的許多談話,氣氛都愉快融洽多了。我以謙遜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僅讓人更容易接受,而且還減少了一些衝突。當我犯了錯誤時,我也很少會難堪,而我自己碰巧對的時候,更容易使對方不再固執己見而讚同我。我最初采用這種方法時,的確與我的本性相衝突,但是後來時間一長也就越來越習慣了。在過去50年中,可能還沒有人曾聽到過我說出一句太武斷的話。當年我提議新法案或修改舊條文的時候,之所以能得到民眾的重視,並且當我成為議員後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大都要歸功於這一習慣。雖然我並不善於辭令,也沒有什麼口才,談吐也比較遲緩,甚至還會說錯話,但一般說來,我的意見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如果將富蘭克林的方法用在商業領域中,效果將會如何?我們可舉幾個例子:

凱瑟琳·阿爾弗雷德是北卡羅來納州王山市一家紡紗廠的工程總監。她在我班上講述了她接受訓練之前和之後,處理敏感問題的不同方法。她介紹說:

“我的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設計並保持各種方法和標準,來激勵公司的員工,促使員工能生產更多的紗線,而她們也可以由此掙更多的錢。當我們隻生產兩3種紗線時,我們采用的方法和標準還算過得去。但我們最近擴大了項目,提高了生產量,計劃生產12種以上的紗線,這時原來的方法就不管用了,員工既不能按要求生產出需要的紗線,而且她們也拿不到原有的報酬了。於是,我設計了一套全新的標準,這樣員工可以根據她們生產的紗線質量,獲得合理的報酬,產量也將會隨之上升。我在一次會議中向公司的主管層介紹了這套新標準,並希望他們也相信它是正確的。為此,我從各方麵指出了以前那套老辦法的錯誤之處,希望得到他們的讚同。可是,我完全錯了!我急於為新的方法做辯護,沒有給這些人留麵子,使他們認識到以前的錯誤。這樣,我的新標準還沒采用就壽終正寢了。